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论文:

 

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感悟

老子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巫祯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东周各诸侯国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文化、各个流派在各国都有其生存的土壤,真正体现了“百家争鸣、百家其放”的学术自由之风。笔者曾大胆提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联邦制国家典范”,各联邦国(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律、文字和学术。楚文化在东周时期,是比较独特而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很长一个时期内,楚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文字,也统一了文化。从而,秦小篆成为国颁标准文字。文字和文化的统一,既有功,也有过。其功绩,毋庸赘述。其过失,表现在禁锢的学术自由,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秦以外的各国字体消失沉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大损失。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感叹道:“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而古文由此绝矣!”有幸的是,我们能从出土的楚简帛书中还原楚国文字(字体),得以管窥楚言语化的风采。

笔者对《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情有独钟,在研习《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书法艺术的同时,深深感悟到老子思想对那一个时期的书法艺术的浸淫和影响。

老子(约前600年左右470年左右),又称老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老子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可以说,楚国是道家学说思想的发祥地。楚国治国、兴国的经验就是以“道”治国。楚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老子思想在楚国传播是分不开的。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篇幅虽然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但是透过它,我们仍然可以体悟到当时老子学说“道”的玄妙精深。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老子》甲本、乙本和丙本三种,从字体、笔锋、书写习惯观察,属不同人书写,但是,基本风格还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三种版本的“楚风格”十分明显。“书法”与“文字”相谐,“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作者都能把老子的“道”融会贯通于书法艺术之中。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书法黑跡俭淡、形态朴质、精神超然、行笔萧散。用笔沉着、从容、遒健、洒脱。自如而无草率之笔,给人以内涵、圆融、厚实之感。字的长短、大小非常自由,如同后世的行书。有些字左掠右波,夸张提按,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但是又不逾法度,更不张扬霸悍。仅从书法角度欣赏,即能观悟老子之“道”风。假如用秦小篆来写《老子》,恐怕绝对没有这样的水乳交融。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用书法艺术充分表达了老子的学说思想:

一是书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道”的最高境地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书法,运笔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笔法、结体从容自然,让人感觉不到书写者的用工、刻意和雕琢。

二是柔中见刚。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书法深得柔中见刚之妙谛。乍观如美人纤丽,再观似将军开弓,神力内敛。

三是无为而书。老子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老子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书写者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更是一位道家追随者。他在书写时,可能是出于对老子学说的崇拜,抄经学习,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书法技能,无为而书,却自得书法之妙。

汉·蔡邕《九势》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又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书法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和高度。

附图: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本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丙本

 

 

返回首页  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