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祯来先生考察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距南京朝阳门仅三四公里,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背倚钟山主峰,坐北向南,前有小丘为案,并有溪流二道从东向西穿越陵区,山上林木茂密。墓东是太子朱标墓,西侧是嫔妃墓。独龙阜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林壑幽深,紫气蒸腾,云霭山色,变幻无穷,自古就有“发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的说法。山南是开阔的平原和幽渺的前湖,阳光融融,和风习习,生机勃勃。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确堪称是风水宝地。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葬马皇后于孝陵,明年建成享殿,但整个陵区布局的完成历时较长,直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建成碑亭,永乐九年(1411年)建成外陵门(大金门),其间经历了三十年。
孝陵的布局分为墓冢区、祭享区和神道三部分。
墓冢区以坟丘及丘下的地宫为主体,周环宝城以挡坟丘之土免于流失。坟丘之前为明楼,上建木架结构的城楼,下穿石拱甬道。明楼前的石桥跨于溪水之上,象征城门外的城濠与桥梁。这一区是死者的居处,相当于生前宫中的内廷寝宫,明楼就是寝宫前的城楼。
祭享区在墓冢区之前。由明楼向南,经一段甬道,过内红门,即到达举行祭陵礼的陵殿,名“孝陵殿”,其性质相当于宫室前朝正殿。孝陵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是一座九开间的大殿,其形制与南京宫中的奉天殿相当。殿两侧原有东西庑三十间,殿前为孝陵门。孝陵门外两侧分布着神厨、神库、井亭、宰牲亭等祭祀所需的辅助建筑。再前就是祭享区的外门“文武方门”,是三座砖拱结构的建筑。
神道自外而内依次布置有大金门、碑亭(内立巨碑,刻有朱棣为其父撰写的碑文)、石象生十二对、石柱一对、文臣武将各四尊及棂星门,最后经御河桥而到达文武方门。在这条长1.6公里的神道上,布置门、柱、桥、兽和文臣武将,相当于宫前的仪仗和门阙。孝陵神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地形而弯曲,所经地形都较平坦,起伏小,便于行走。
明孝陵的范围东至灵谷寺,西至城墙。周围外陵墙长约20余公里。陵区遍植松柏,养鹿千头,内有神宫监负责管理,外有孝陵卫驻军千余人保卫。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到永乐十一年整个陵园建筑才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动用10万军工。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 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大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2公里, 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
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 图是相同的。
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
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
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据史载,朱元璋当年为建陵选址,率领众臣和谋士在南京东郊精心勘察。经他选定的这块风水宝地,北依钟山三峰,南有前湖环绕,山川地势秀美壮阔,风光无限。在此动工兴建的明孝陵,自1381年至1413年,历时近40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建成后的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约3000米,沿线分布着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金水桥、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等30多处不同风格的精美建筑,环山而建的陵园围墙绵延22.5公里,相当于南京明城垣的三分之二。大气恢弘的明孝陵置身古都青山绿水间,更显一代帝陵雄风。
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明孝陵成为明清帝陵的典范之作。
作为明代第一陵,明孝陵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帝陵新制。在弘扬传统方面,它更加讲究风水地貌的完美,对陵宫神道石像技艺精益求精;在创新方面,它一改唐宋以来逐步建立的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帝陵制度,新建了方城、明楼、享殿、圜丘及长方形陵宫制度。由明孝陵首创的仿皇帝生前宫殿建造的"前朝后寝"陵宫格局,不拘一格设计的蜿延曲折神道,大型单体建筑使用砖石起卷的建筑技法,以及皇帝与后世子孙共用陵寝神道的制度,为此后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陵所沿用。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