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巫大夫第

成都洛带古镇巫大夫第

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初秋时节,走在四川洛带古镇保存完好的千年老街上,两旁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典民居,以及独具特色的客家会馆建筑群,镇上的人们仍然延续着古老的客家话。

四川洛带古镇是目前中国距大都市最近的客家古镇,被誉为“西部客家第一镇”。该镇居民至今保留着纯正的客家语言及风俗,镇上的清代和民国建筑风格的民居、会馆、古街道、院落也保存完好。目前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主会场就在这个小镇上。

距成都市区约18公里的洛带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

洛带镇传说众多、古迹遍地。洛带镇的古典建筑中,会馆是独具特色的。它一方面反映出移民时期同族群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的心态,也同时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建筑传统与风貌。“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左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威远县志》)

如今,洛带镇保留下来的移民会馆尚有广东会馆(南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以及由异地搬迁而来的川北会馆;由陕西移民和山西移民合建的秦晋宫业已消失无存。会馆文化的功能,按史籍记载无外乎:“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在一个新环境里的精神归依之地,尤其是当十一二个省份的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四川盆地,会馆就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客家人是天生的建筑大师,看看洛带风格迥异的会馆便知。清代留存至今最“豪华”、最雄伟的广东会馆。据说,这座会馆气势恢宏的黄色飞檐是清乾隆年间皇帝特批修建的,会馆风火墙的规模、高度、用料在四川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我们徘徊于这些会馆遗址,依稀可以看清先民们杂沓而来去匆忙的脚印,他们在自己的族群所拥有的会馆中,自由自在地看戏喝茶,述说移民生活的欢乐、苦闷,寻求精神上的一种认同和归依。洛带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如今洛带镇上的2.3万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客家有“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洛带客家人仍然讲着一口纯正的客家方言。至今镇上居民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客家话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我国唐宋时的正宗官话)携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系及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我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洛带镇客家人所说的“土广东话”,实际上是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中携带出来的语言,虽然它同四川官话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举例而言: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 “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光”,“昨天”为“秋哺日”,“公公婆婆”为“家官家娘”,“睡觉”为“睡目”“洗脸”为“洗面”,“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穿件外衣”为“著件面衫”,“用菜下饭”为“拿菜绑饭”......这都说明客家话有很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这么一种古老的汉语,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洛带镇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目前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以洛带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于中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口数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国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150余万人能讲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文化

方言:四川客家以广东嘉应五属的客家为最多,因此,洛带人又称其所讲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属北方语音体系,至今仍与中国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一致,如称穿衣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以洛带为中心的周边近十个乡镇居民皆说一口客家话,在说四川话的成都郊县形成一个奇特的“方言岛”。

民居:在洛带得以大量保存,多为“二堂屋”结构,单四合院式,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脊有“中花”和“鳌尖”作装饰,屋顶多覆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屋前多挖荷塘。客家民居冬暖夏凉,通风和采光都很科学。现镇内的巫氏大夫第即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客家民居典型。

山歌:客家人喜唱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反应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转优美,唱词生活气息浓郁,且在每年端午节有斗山歌的传统,男女对歌尢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兴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赶场酒吃醉》等,皆为难得之精品。

餐饮:客家菜多成系列,最著名为九斗碗、酿豆腐、盐熏鹅等。现洛带境内的供销社饭店的油烫鹅、新民饭店的野山菌全席和客家酒楼的水酥、面片汤等特色菜已成为洛带客家餐饮的特色菜,远近闻名。尤其是夏季,人工无法栽培的野山菌(当地人称“鸡腿菇”)出山之际,慕名前往尝鲜的食客更是络驿不绝。

返回首页 巫文化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