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实践·弘扬

——陈三才、巫祯来关于发展的中医对话之一

 

◎陈三才——福建安溪籍。厦门市中医主任医师,原在厦门市公费医疗门诊部工作。精研经方,博采众长,见识独特,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在疑难杂症治疗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巫祯来——福建汀州籍。厦门市易学研究专家、书画艺术家、中医师,汀州巫氏传人,提倡经典中医,强调医易汇通,理论与实践并重。

 

陈三才:近阶段来,有些“名人”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言论的出现,决不是空穴来风。对于我们中医药人员要引起触动,应该反思。民国政府曾下令取缔中医,而中医犹存;解放后,党和政府一贯支持、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何中医药事业日益衰弱?中医治病的阵地日见缩小,相信中医的人反而减少?

巫祯来:“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总结,是渗透中国古代东方思维,与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否则,中国怎么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西方医学对中医也日益重视,不断加以研究。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有两大热门:一是学习古汉语,二是学习中医。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目共睹。

陈三才:中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坚实基础上的科学。中医的消亡,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

巫祯来:我完全赞成这一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极强的文化。它发祥于三皇五帝时期,成熟于商周、秦汉。中医的发展与其相伴相随。儒、道及诸子学派的确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等经学经典也同时成型。近现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是导致中医衰退的根本原因。

陈三才:事物的发展和衰弱有内因,也有有外因。中医药事业的衰弱,外因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医学以西医为主流,加上政策导向,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排斥,形成了现代以西医一统天下的局面。现代化的西医、西药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的西医院校规模大,人才多,相比之下,中医相形见绌,人员少,规模小。高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中医这一个简、便、验、廉的特色,面对西医的大检查、大化验、大处方更是“回天无力”,毫无优势。

巫祯来:中医在骨伤科方面很有特色,比如,治疗骨折,小夹板固定复位,简、便、验、廉,而且无外创,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但是,现在医院收治骨折病人,几乎都是用外科手术切口,钢板固定,骨折愈合后,还要二次开刀取掉钢板。为什么呢?因为一付钢板就要上千元、几千元,有国产,有进口,进口的更贵。使用钢板医院有利润,医生有回扣。在经济利益挂帅的今天,医院和医生怎么有可能推广中医的小夹板呢?

陈三才:中医不仅是传统医学,而且是人文医学。它是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坚实基础上的科学。五四运动以来,一切唯科学是举,反旧的文化,旧的医学,称之“不科学”。近年来关于“中医不科学” 的争论,纠缠难了,就是对人们观念的误导,这是中医衰弱的外因。

巫祯来:解放初期,还有一批名老中医,以经验和名望维持着中医的生存局面。现在,全国的名老中医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不少病人,从理论上相信中医,接受中医,但是,他们经常感叹:上哪找好的中医呢?

陈三才:记得北京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医的问题,不在外部,不在官府,而在内部,在于学术。我赞成这个观点。中医药的发展,关键在于内部,在于学术,在于人才。中医的危机,不在于一些人大喊“取消中医”,而在中医内部的极个别“专家”。在中医内部,一些挂着高头衔的人物,占据着高位,不是努力去继承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而是打着中医的旗号谋名谋利,趋炎附势,在学术界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自己不学无术,却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压制人才。那些为了评职称、为了出名、为了提拔而拼凑出来的“论文”、“专著”,内容空洞还不要紧,可怕的是误导中医学子,误导世人。还有一些江湖骗子、假教授、假军医,炮制一些假秘方、假特效药坑蒙拐骗,对中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巫祯来:“学阀”的可怕,在于他们占据医疗领导岗位,占据学术研究机构,打着中医反中医,名谓“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实质上是推动着中医的消亡。这种现象和“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的一些“文阀”差不多,打着文化动动的旗号反文化,唯我独尊,打击异己,最后导致文化界万马齐喑,使中国文化受到难以估量的摧残。个别“假中医”,混淆视听,不学无术,没有临床经验,误导病家,误导人民,使大家看不到真正中医的疗效。我最近接触到这样一个病例:陈某,去年患右脸面瘫(西医称为面部神经炎),在某市中医院住院落三个月,花了13千多元,中医院的主治医师,除了在脸部阿是取穴扎了几针外,开的都是激素类药,还有所谓的神经营养药。三个月后仅病症有所缓解出院,并未痊愈。今年5月初,左脸又患面瘫,脸歪嘴斜,眼睑无法睁合,讲话口齿不清。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化裁,病人服三剂见效,十几痊愈。这样一个普通病证,本来是中医最拿手的,中医院用西药来治,而且治不好。这种情况下,你能让病人信任中医院,信任中医吗?

中医界不少“名人”认为“中医理论滞后”,“中医不科学”,发表一些中医论文,用的是西医的标准解释中医,其实,根本无法让人看明白,反而增加了普通大众对中医的厌恶。临床医生,疗效低微和无能,使中医的生命力越来越脆弱了,中医地位日渐式微。

陈三才:现在的中医不姓“中”,大量中医人才被“西化”,是一个可怕的现实。

巫祯来:有的学者提出中医是早熟的科学,是超前的科学。这是很对的。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其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令中外学者震惊。但是,中医的继承出现问题,出现断层。在没有继承的基础上奢谈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无疑是揠苗助长,把中医推向绝路。

陈三才:现在的中医人才培养,主要靠中医院校。但是,现代中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套用西医的教学模式,医学理论和疾病向西医靠拢、求证,培养出来的中医生,容易受西医、西药的治疗方式所束缚。在学校接受了被西化了的中医理论,分配到中医院后,大部份也只会开化验单,先开西药、中成药,后再开中药。没有熟读医经,无法继承纯传统的望、闻、问、切,辨证不精,药性不明,自然也就不会开好方子。偶尔处方用药,也是按照西医理论指导下开出的中药方子,疗效可想而知。

巫祯来: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一个好的中医,需要具备经、子、史、集的学问,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近识人事。古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黄帝内经》引古籍《上经》语)孙思邈曾告诫学者:“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于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业熟,为此乃得为大医。”“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点而促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法;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深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全文,并须探赜。若能见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天人合一”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而现在的年轻中医师,认不了繁体字,看不懂古文,理解不了《内经》条文,《伤寒》奥义不求甚解,如何能够继承、实践和发展中医呢?

陈三才:中医现在处于继承或消亡、发展或衰退的十字路口,亟需一批有识之士加入中医队伍,继 纯正的中医理论。我们应当织织一批铁杆中医,团结一批人,用纯正的中医进行医疗实践,用纯正的中医疗效,吸引一大批中医信徒,创造出发展纯正中医的良好环境。

巫祯来:继承和发展在纯正的中医,寄希望于民间。不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和教学体制,决不可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易为医源,中医是最讲究天人合一的时空医学,是易经理论在自然科学中的最典范实践。如果套用西医的标准考核中医、管理中医药,就等于给中医下了一个紧箍咒,中医只能坐以待毙。

陈三才:中医药来自劳动人民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人云:“宰相出于州府,将军出于行伍,名医出于草泽”。古代许多名医都是出自民间,而且取得伟大的成就。如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都是民间名医。中医完全可以自学成才。只要你热爱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磨练,在理论上钻研,从感 性到理性,反复感悟,不断提高,自可成为一位名医。国家对师承中医、以及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应当有特殊政策予以扶持。

巫祯来:古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十个秀才九个医”。在古代中国,也只有学识渊博的秀才才容易掌握中医药学,而且这些秀才,几乎是落第秀才,活动于民间。李时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川的风气还是不错的,近年出了一个叫“唐步祺”的名医,整理郑钦安的医学著作,还写了一本《咳嗽之辨证论治》(巴蜀书社出版)。唐老先生没有学历,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却能放胆行医,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名满天下。巴蜀书社还是比较开明的,能够把唐老先生的经验付梓传世。

陈三才:有人比喻,现代培养西医,象用机器做玻璃杯,可以整打整打地流水线生产。但是,中医不行。中医人才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培养,不能速成。中医就象制造紫砂壶,除了质地,还有工艺,同时讲求艺术和技巧,只能用用手工制作。宜兴紫砂壶曾在文革期间用机器流水线生产,结果是粗制滥造,生产出来的紫砂壶毫无质量与艺术可言。因而中医人才的培养,除了天资聪颖外,更要有热爱中医的热情与信心。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要有名师指点,要加强毕业后的再教育,特别是跟师学习,做临床,读经典,熟练掌握中医的诊治基本功,能够应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理法方药,融洽一体,辨证论治,得心应手。自然疗效提高,令人信服。不仅病人越来越多,连西医也会刮目相看。立足人才培养,做好继承与创新工作,中医药事业才会走出缺医乏术的困境。

巫祯来:没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觉得,现在西医虽然一统天下,但是,西医的不足和弊端越来越明显,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人们的科学认识必然回归到中医上来。

陈三才:培养纯正的中医,这条道路还很长,也很艰难。邓铁涛老先生呼吁:“当中医药学处于兴废继绝之时,急需一大批有志之士,淡薄名利,能耐寂寞,奋发有为,勇接歧黄之薪火,师承中医之衣钵,把自己培养成为铁杆中医之先锋。”我们要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脚踏实地、不妄自自菲薄,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能够团结几个铁杆中医,以沙龙的形式,经常聚会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必然在医界产生重大影响。

巫祯来:对中医的承传与发展,我是很乐观的。尽管现在反对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医的民族性、科学性和独特的疗效,必然会赢得十三亿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乃至走出国门,赢得世界人民的信赖和拥护。

陈三才:中医药立千年而不衰,历万劫而长存。今年111日,国务院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发表了一个讲话,提出“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口号。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令人振奋。

巫祯来:有一首歌叫《好大一棵树》,用来激励困境中的中医药最好不过了。歌中唱道:       

头顶一个天

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

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

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

痛苦你不哭

撒给大地多少绿荫

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

云是你脚步

无论白天和黑夜

都为人类造福

 

  2007610易心堂整理

》》返回首页》》返回中医文化》》返回医坛交流》》返回名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