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医》节选之《余云岫现象》
余云岫关于处理旧医的提案
(为科代沪筹会计划委员会医组公共卫生组计划提纲而作)
余云岫




  编者前言:无论赞同与否,余云岫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对中医的否定性态度,实际上折射了整个20世纪接受了“新文化”观念的中国人一种基本心态。那就是: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识之上的、对传统“时间性”的彻底否定立场。这种否定,往往并不是经过精密的价值批判而得出否定结论,而是站在时间的立场上,首先把传统划入“旧文化”的行列,然后再做出一系列为否定而否定的论证。余云岫所倡导的“医学革命”,实际上与20世纪那林林总总的“文学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认识角度看,这个现象本身就很有些“后殖民”色彩。历史已经向我们证实,资本的扩张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实现方式。洛克菲勒以及与之类似的那些资本阴谋,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本质上就是通过这种文化的战胜而实现的。今天,当后现代的人们在讨论科学迷信和科学霸权的时候,回过头去审视余云岫现象是有益的……

(一)原则

(甲)措施医事应兼顾我国社会全层

  现代的措施医事,应该一切以科学为准则,但我国社会各层的智识和习俗,不够科学,所以除旧布新的径路,应该走相当的曲线。

(乙)旧医当然应当革除

  旧医的学问是神话、古典哲学、占星术、观念论、主观唯物论、和庸俗经验的什件儿。所以绝不能吸收在新民主主义体现的政教之下,当然非完全革除不可。

(丙)旧医和国药应该分别观察,不可混同一起。

  革除旧医学,就要发生二种问题,就是在现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所谓中医”和他们作为治病工具的“国药”。国药有治病的功效,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反对革除旧医学的人们,把国药当做抵抗堡垒,将医药混同一起,以为方药有治病功效,就是旧医的诊疗疾病有实力,也就可以证明旧药
(医)学说不是虚玄,而有实性反应的,以达到“旧医不可革除”的结论。其实药和医的来源各别,历史上的发展各不相同。药是人类找寻食物时,和食物同时开始发现的。医的行为,恐是宗教萌生以后才有,他们治病多用祈祷为主,后来是巫祝执掌的。医生采用药物,是更后来的事,自从医生采用药物以后,使用不当,反而坏事,即感觉得“适应症”智识之重要,于是乎有辨别“病之症候”和“药之气味”的要求,而诊察方面,治疗方面,不得不随着时势进展。到了今日,旧医之诊察方面;随着中国各时代的哲学思想而发展,还是运用唯心的空虚的教条。治疗方面;一部分也运用教条主义,一部分沿用验方。碰着有“幸中偶合”的例子,就夸张起来,以为这是旧医学说的辉煌成果,来欺惑大众,以巩固其地盘、我们应该觉悟;旧医把医药混同一起,是他们的烟幕弹。这一点不分析清楚,对于处理旧医问题,是会发生许多障碍的。

(丁)旧医和社会联系的现实不可漠视

  现在旧医所人数非常多,他们号称八十余万,实际据从前卫生机关的估计,却也不下三十万人,但已是洋洋大数了。他们又是分布城市,深入乡村,悬游在全社会各层中。并且当做社会基层的大多数农工,向来依靠着他们看病。功效是另一问题,但是习俗已久,革除的时候,应有相当的慎密考虑。若有急进手段,则科学新医,人数不够替代,民间医疗事物恐要脱节,大多数病人会发生心理恐怖,这也顾虑着。至于三十万人之生计,也难一时解决。更有和旧医搅在一块的国药问题,一时也不容易安排。因以上种种社会问题,都不可以用一脚踢开的态度,置之不理,所以革除旧医,应该通盘筹算,不能单单依据科学的观点来判决。

(二)登记原则

  将全国旧医悉数网罗,作一次之登记,以后不拟续补。就是说:以后绝对不再有旧医产生。但这一次登记,方式务取宽大,合格者一律给予开业执照。

(甲)资格

(子)已开业者。

(丑)旧医学校毕业及师弟授受满年限者。

(寅)旧医学校肄业及师弟授受满两(三)年以上者。

其未满两(三)年以上者,劝其改习他业,因其迷途尚未远,损失尚不大,及早回头,以免误了大好青年前途。

(乙)证明

(子)已开业者,须有地方机构之负责证明。

(丑)已毕业,未毕业和已满期,未满期者,须有学校和业师之负责证明。

(丙)期限.因为只作一次登记,以后绝对不再产生旧医,所以要搜索周到,希望不至有所遗漏,就是登记期限应该宽裕,使乡僻偏远,有通知征集之充分时间,不致因仓促而致疏忽。今拟以一年为限。

(三)训练

  旧医登记以后,即宜加以训练,因旧医的方术,实在太不合学理,尤其是诊断切脉,三部九侯,完全是虚伪的勾当。到了现在不能再容许以玄术欺骗民众,应该缴他们练习听诊、叩诊等简易的诊断法,简易的各种化验法,和其它诊断上重要的简易的各种方法,俾得略窥病之梗概,以粗定治疗休养之方针。今拟学习的大纲如下,(至于各地有特别需要的事件发生,可以随时地特别训练之。在可能范围内,努力采用形象教育方法及熟练)

(甲)防疫方面像种痘注射疫苗等等。

(乙)消毒包括传染病消毒及创伤消毒防腐等等。

(丙)直觉诊察的技术像问诊、望诊(表皮色泽、病人肢体位置、呼吸形式、肿胀、陷没等等)、闻诊(哮喘、痰声、呃逆、呻吟等等)。

(丁)用简单器械诊察的技术像听诊器、耳镜、肛门放大器、子宫镜、喉头反射镜,以及各科反射检查等等。

(戊)触诊内外各科诸易行易知者。

(己)化验简易的各种化验。

(庚)治疗除用旧医固有的针灸按摩方药之外,像简易而重要的外科止血、包扎、内科灌肠、洗眼、和注射技术,以及用药之忌避等等。

(辛)各科必要的理论概要。(包括药理)

  但是乡村的医生训练,交通问题,集中问题,师资问题,尤须费心检讨。

(四)甄别.登记的时候;不能分别优劣而加以去取,但不愿登记者,当然劝其转业,不许执行医务。而在训练时,必须时时察验成绩,如有不热心学习,成绩极劣,真不可教育,亦应劝他改业。

(五)劝戒

  青年旧医之中,往往有初中教育以上程度,有学医志愿,因经济关系,不得已而习旧医者。在训练时期,也可以看得到他们知识程度。真有优秀分子。认为可以深造时,可以送他们到医学校去。
训练后,要求他们尽量把科学医理,对大众宣传,不许再用五运六气,三部九侯的谬说,蛊惑大众,以期改变民众对于医学上错误的观念,同时可以减少提高民智的阻力,使容易发生信心,变换旧习。经这样训练后,旧医就变成新的工具,政府就可以量才使用了。

(六)研究国药要点

  (医史和针灸在外)换一句话说:就是“对于药的作用和旧医学里面有研究价值的部分,不过是用药的经验。病的症候相配合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极不可靠,病有自愈的,有偶然治愈的,有因营养转好而愈的,有因环境改变而愈的,有真正由药物而愈的,等等不同,所以批判药效,要通过非常缜密的辩证法,方才可以甄点确实性。旧医们一切不知道分别,总而统之,病态转好,以为就是一张药方的功劳,也以为就是这张医案的精妙,也以为就是他们学说的真确。旧医的论调是这样武断地粗率地构成的。尽管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归根结缔,十有八九是靠不住。所以要研究一种药物,不要根据一个人的医案,而要广博地搜集文献,来粗定研究的方向,这样做,比较的有了下手处。

  唐以前的医书,方多论少,医家用药,还是以采用单方土药的态度来处方,对于药的本性的看法,还没有大错。北宋金元以后,虚玄的风气,日张一日,五运六气的空论,大大的流行起来,把药当做自然界各种力量的代表者,而其代表何种力量,是单单依靠药的形色气味等等来决定的,例如酸入肝,苦入心,黄入脾,黑入肾,轻虚者上升,重实者下降等等就是。所以宋以后的医生处方,多数是通过这套空论而组成的。徐灵胎是“方不成方,药非其药”。我们调查文献时,应该慎重选择。

  研究国药,当然应该一味一味个别研究。个别作用了解以后,古书治病的方,就可以一目了然。近世旧医流行汤头,有人说:用汤头治病,是用合力,这是无根的瞎说;试问不明了分力,何从推得其合力?若已知各个分力,就有方法推算得出其合力,若只是合力为已知数,而造成这合力的诸分子,都是未知数,那就没法推算出诸分力的价值。这就是说,从汤头治验,逆行推求组成这汤头的各味药效,是不可能的。所以汤头的合力说,不要看重。

  又有人说,“用汤头是用化合物的新作用”。这也是想当然的话。没有晓得几种原物的性质,哪里晓得它们和合起来会化合呢?又没有明显的反应给我们认识,哪里可以武断地说它们已经起了某种化学作用呢?所以汤头的化合说,也不值得看重。研究汤头,在各药个别研究之前,是谈不到。
总而言之:国药的研究,是认识祖国的自然科学家所不应轻忽的,而研究步骤方式,狠要检讨。因为此事不在本问题范围之内,所以但提及大要,不再多说。

    *“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案第二辑”提案第四零六号.其中材料多采集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在百老汇大厦军委会卫生部巡视组之座谈会,及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宋大仁邀集之座谈会中诸彦言论参以己意而成。

返回首页 返回中医文化主页 返回中医论战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