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巫氏医药”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以闽粤赣(三明、龙岩、惠州、梅州、深圳、赣州、河源、韶关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巫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远古有“巫常氏”。巫姓也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姓氏。巫姓发源于山西平阳郡(今山西省夏县一代)。客家人大举南迁,巫暹经山东兖yǎn州、江苏、剑津(福建南平),抵达闽西。巫罗俊(582-664,字定生,号青州)于隋大业(605-617年)间随父再迁居黄连峒dòng(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开彊辟土,唐太宗封为“威武侯”。后世裔孙迁徙闽西、粤东、赣南和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巫罗俊被尊为南方客家巫氏始祖。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闽西、闽中、岭南)土著文化,有古代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医药是客家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客家医药既继承了古代正统中医的理法方药,又融合了南方土著医药,包括畲族等少族民族医药,从而形成独特的传统医药流派。客家巫氏医药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巫氏医药传承40余代1300多年,其医学理论、用药处方、针砭艾灸等,既与传统中医理论有相同之处,又有古医学和民间医药的特色,理、法、方、药皆备,简、便、效、廉独到。

一、巫氏与古中医的渊源

黄帝时期,有巫彭,为国师,被尊为中国医学的发明人。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音亚于yàyǔ)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十二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汉·许慎《说文·酉部》:“医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ā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商代太戊帝时期,有巫咸为相,精通星相、医学。

又,《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唐尧时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巫妨,又作巫方。传为尧帝之臣,精于医道,能别生死。著有《颅囟经》(中医儿科专著),其书未见传世。现传《颅囟经》为后人托名所撰。

其实,古时巫、医不分,巫人以职业为姓,既擅长天文星相、易卦命卜,又通医道药理。医之繁体字有二,一为“酉”字底(醫),一为“巫”字底(毉)。

汉武帝时有巫炎,为中医养生专家,著有《养性经》。《神仙传》和《太平广记》载:
巫炎,字子都,北海人也,汉驸马都尉。武帝出,见子都于渭桥。其头上欎欎紫气高丈馀。帝召问之,君年几何。所得何术,而有异气乎。对曰:“臣年已百三十八岁,亦无所得。”将行,诏东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术。朔对曰:“此君有阴道之术。”武帝屏左右而问之。子都对曰:“臣年六十五时,苦腰痛脚冷,不能自温。口乾舌苦。渗涕出。百节四肢疼痛,又痹不能久立。得此道以来,七十三年,今有子二十六人。身体虽。勇,无所疾患。气力乃如壮时,无所忧患。”帝曰:“卿不仁,有道而不闻于朕,非忠臣也。”子都对曰:“臣诚知此道为真,然阴阳之事,宫中之利,臣子之所难言。又行之皆逆人情,能为之者少。故不敢以闻。”帝曰:“勿谢,戏君耳。”遂受其法。子都年二百岁,服饵水银,白日升天。武帝颇行其法,不能尽用之。然得寿最长于先帝也。

二、客家巫氏医药的形成

巫姓作为客家一族,自中原南迁,南迁后又定居于偏远之,既传承上古医道,又重视当地草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医药。客家祖地宁化县,旧属闽西汀州八县之一。宁化县客家巫氏南迁定基拓土的第一站,也是客家巫氏医药第一个传承地。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宁化县。巫罗俊开辟宁化后,巫氏在宁化、清流、长汀、上杭、永定、连城繁衍。解放后,行政区划调整,三明市宁化、清流、大田、沙县、梅列等县(区)均有巫氏后人定居。巫氏定居之地,均有巫氏医药流传。巫氏医药经过1300多年的流传、传承、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医药的一个流派。

汀州府连城县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大量刻印医学书籍,对于客家地区的医药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对客家巫氏医药的影响也非常大。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巫祖传医药典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连城四堡雕板印刷的木刻本。

巫罗俊后裔中的一支,由宁化迁永定,又由永定迁广东大埔县,后又由广东大埔县倒迁回汀州府长汀县平原里三都大埔乡(今属上杭县南阳镇),清代又迁外宁洋县聚贤里东坂(今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该支系的巫氏,自上杭开基祖巫官宝(巫罗俊下27代)开始,就行医为业,至今已传承19世,成为客家巫氏医药的典型代表。

东坂巫氏先祖,以行医为业。上杭立业始祖巫官宝,出生于粤东大埔县。其祖上经闽西永定、粤东梅县迁徙至广东大埔县。他自幼传承巫氏医药,勤奋读书,精研医道,在粤东、闽西行医,以独特的客家巫氏医药治病济世,明洪武年间,溯汀江而上,定居于闽西汀州府长汀县平原里三都大埔乡(今属上杭县南阳镇),是为客家巫氏医药创始人。7世祖巫登珆tai承前启后,发扬客家巫氏医。10世传人巫德章,迁徙至宁洋县桃源东坂(现属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仍以行医为业。后世子孙多娶毗邻之青水乡畲族钟姓女子为妻,一切风俗从畲族,学习融汇畲族医药秘法,使客家巫氏医药再臻化境,更具特色。15世传人巫光清著有《巫氏本草验方》(清代汀州两仪堂刻印)。16世传人巫朝顺以医闻名,清光绪御授五品顶戴奉直大夫。17世巫泰裕以易、医、武传世。18世巫盛美担任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四十余年,承传客家巫氏医药,受到政府表彰。19世传人巫祯来整理客家巫氏医药理、法、方、药,著有《易医》、《巫氏易学》、《治癌初探》、《巫氏本草验方》、《巫氏八卦组方法》、《巫氏诊疗三十六法》、《巫氏六十四卦药签方》等。

2018年7月,“客家巫氏医药”列入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客家巫氏医药的特色

客家巫氏医药一大特色:经典医药与民间草药并重,汉传医药与畲族医药同传。

客家巫氏医药基本内容包括:客家巫氏医药理论、客家巫氏医药典籍、客家巫氏医药秘方、客家巫氏草药采、种、制、用方法。
客家巫氏医药主药特点:

1、医药理论独特。以上古中医理论为宗,强调时空科学,倡导“易为医源”说,以易经学说为指导,医理俱从《周易》、《黄帝内经》。认为医药本原在于易经八卦,以易经学说为指导。每一位传人必须医易、命相、堪舆兼通,医道相融。“神农药性说”,用药理法概遵《神农本草经》。有《易医》、《巫氏易学》等。

2、诊疗方法独……有《客家巫氏诊疗三十六法》,博取精用;“巫氏放血法”、“巫氏火灸法”、“起童问病法”等,特色明显,运用简便,疗效显著。

3、辩证处方独特。有《巫氏八卦组方法》、《客家巫氏医药易卦六十四药签方》。

4、医药分科独特。强调全科医学,要求传承人内、外、儿、妇、伤各科兼擅,融会贯通,主要有巫氏内科、巫氏疮疡科、巫氏妇科、巫家拳伤科和巫氏刺灸放血疗法等,有《巫氏正传实验方》相传。

5、经典医药与民间草药并重。有《巫氏本草》、《巫氏草药四大天王谱》相传,取材简便易廉。

6、汉传医药与畲族医药同传。吸收少数民族医学理论和方药,充实并丰富客家医药理、法、方、药。

客家巫氏医药认为易道与医道皆为时空学说,中国古医学是时空医学。10天干、12地支、阴阳五行皆为时空。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60甲子系统。中国古人早于西方人几千年发现了宇宙时空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皆用同一个字表示,如:子字,即表示子年、子月、子日、子时,又表示子方空间(北方空间)。八卦罗盘是一个时空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发明。

客家巫氏医药以远古传统医药理、法、方、药承传为特色,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六经学说具有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理解和阐释。以不分医科、不分汉畲、不轻民间草药为特点,保存了许多客家、畲族秘验效方。

客家巫氏医药传承人对药物的要求极高,草必亲采亲种,药必亲研亲制,方必亲尝亲配。用草药必求其鲜,配方药必求其真。
伤科要药“蓝叶子草”,现采,现捣,现用,能迅速止血定痛生肌。

外科要药“拔毒膏”,以芙蓉叶为主药,采药、配药、研粉、熬膏、收贮,有完整的工序,清热解毒,拔毒排脓,疗效显著。
火灸治疗“缠腰蛇”是一种古传秘法,要求施灸者必须胆大心细,猛、快、准进行火疗,使病人尽可能不受伤、不受痛而疗效迅捷。

四、客家巫氏医药传承、保护情况

东坂村现已成功申报并成为中国传统保护村落、中国美丽休闲旅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东坂村作为客家巫氏医药的传承地,完整地保留了客家特色的传统医药,同时,融合了畲族医药理论和医技。客家巫氏医药具有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保存有上万卷明、清、民国医药古籍和手抄本,保存医疗制药器械文物1000余件;客家巫氏医药“理、法、方、药”承传19代,谱系完整,流传有序。客家巫氏医药承传地东坂村,青草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在世代承传人的保护、采种、研究下,形成独特的青草药应用系统。

客家巫氏医药传人仍然以行医为业,巫氏19世传人开办个体诊所。

19世传人巫祯来在桃源镇自建医药博物馆,保存客家巫氏医药文物近万件;自建平阳书院,作为客家巫氏医传承的展示、宣传、教学场所。客家巫氏医药书籍、资料已整理、印刷、出版10余种。东坂村现建有药博园,占地20余亩,种植各种客家草药数百种。桃源巫氏医药博物馆配套百草园,占地200平方米,种植各种客家草药100余种。

巫氏客家医药传承人已逐步走出东坂,走出桃源,走出大田,走出三明,走出客家地区,开展传统医药文化活动,治病救人。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巫氏客家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此篇为论文稿,2018年12月6日入选并参加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三明市非遗中心主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

背景资料:“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7年1月23日,文化部向福建回复《关于同意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复函》,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

该实验区范围包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和三明市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

此前,文化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设立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此次是继广东和江西后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根据批复意见,文化部要求福建省文化厅与龙岩市、三明市按照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推进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闽西客家文化是闽西客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点的民系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客家巫氏医药传承谱系

中医文化

前一页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