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传家 易医济世

——五品顶戴奉直大夫巫朝顺传


巫朝顺,字协兴,号彪明,福建省大田县桃源东坂村人。易学家、医学家、武术家。出生于清同治八年己巳(公元1869)正月廿八日辰时,逝世于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光绪廿五年己亥(1899年)御赐五品顶戴奉直大夫

一、文武承家学

桃源镇,古称聚贤里,地处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龙岩市漳平县三县交界处。清代曾划归宁洋县管辖。宁洋县在解放后撤销,辖地分属永安和漳平。桃源镇虽处大田县有边界,自古以来人文蔚萃,物产丰富,闽西、闽南之客商云集桃源街,"聚贤里" 之称由此而得。大田县境内的河流均注入尤溪,汇于闽江,惟独桃源镇境内的桃源溪,南下漳平,汇入九龙江。桃源溪的源头之一在一顶山西麓的东坂村。东坂村离桃源镇10公里,海拔850多米,山清水秀,林茂壑幽。800多人口的小村,居住着巫、熊、刘、黄、张、林等姓,有客家、本地、闽南三种语言。其中巫姓人口占一半多,使用客家语言。始世祖巫官宝在元末明初从广东省粤东地区迁移到汀州府(大部属今龙岩市辖区),清代巫登珆从汀州再次移徙到东坂村。东坂村与永安青水畲族自治乡接壤。巫氏十三世祖开桂公娶了两位青水畲族钟姓妻子,从此,一切风俗习惯追随畲族,成为巫姓畲族的一支。


 
东坂最高峰:一顶山,海拔1200米

巫姓的发祥地在平阳郡(属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夏县)。《世本》(江都秦嘉谟辑补本)卷七上“姓氏篇”云:“巫氏,伏羲之后。伏羲作卦,始有筮。其后裔巫咸善占筮。(《路史后纪》。一注引《古史考》)”。远古时有巫常氏,黄帝时有国师巫彭,被尊为中国医学和鼓的发明人,所以,“医”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为“醫”,另一为“毉”。商代著名星相学家巫咸,为商太戊帝的宰相,儿子巫贤也继任宰相。“父子为相”成为青史美誉。东坂巫氏,自粤东迁徙福建,承传二十世。中医、易学、武术是东坂巫氏代代相传的“秘术”。作为巫氏十六世传人的巫朝顺,出生于东坂黄泥坑“平阳堂”,自幼随父巫光清学习中医、易学和武术。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勤奋用功。四书五经、医学经典、家传秘籍,无不饱览熟记。自15岁开始,就经常随父亲往返于闽西、赣南、粤东行医。20岁开始独立诊病疗疾,济世救人。巫朝顺的医术,以《黄帝内经》为基,以《伤寒》、《金匮》为宗,融入家传经验,理、法、方、药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医学流派。行医之余,研究易经术数和武功。而立之年,已名噪乡里,称誉四方。其妻张嫦娥,亦精通医术,尤其擅长客家草药养生,寿99岁无疾而终。

巫朝顺虽然贵为五品大夫,除了文武双全外,又以孝悌闻名。其父光清公逝世后,事母极孝顺。他有两个弟弟,二弟朝锦,三弟朝铨,家境较逊。“巫大夫第”福进堂为巫朝顺一人出资兴建,但是,所有产权三分,由三兄弟平均共有。二弟朝锦英年早逝,留下幼子才三岁。巫朝顺悉心抚养弟弟的寡妻幼子,还觉得弟弟一脉人丁太少,又替弟弟再买了一个儿子。

巫朝顺生前极好读书和收藏,留有数万卷中医、武术和易学方面的典籍。这些珍贵典籍保存在巫氏子孙手中。

 
巫朝顺生前使用出诊药箱

二、宫廷献秘方

    光绪年间,光绪皇帝患肠痈(阑尾炎),反复不愈,慈禧太后为光绪请了教会医生诊治。教会医生说要开刀割肠。光绪帝恐惧不从。因医术闻名的巫朝顺,刚被招入京城,特献一治肠痈秘方:用东坂客家草药“苦斋干”一斤熬汤,再以汤煎中药“仙方活命饮”。光绪帝服了五剂后,肠痈遂愈。
其实,苦斋,又称苦菜、苦蘵、败酱草,为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客家人将其作为药食两用的珍品。
苦斋治肠痈,始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有“附子薏苡败酱散”,即为治疗肠痈名方。“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仲景以本方治肠痈,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湿排脓,配合附子温阳散结,败酱草排脓解毒。合而成方,共奏散痈排脓,振奋阳气之效。“仙方活命饮”为中医外科名方,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成份为: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药, 当归尾, 甘草节, 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金银花, 陈皮。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极效。
巫朝顺精研中医经典,又熟悉民间土方,妙手调配,药到病除。

巫朝顺处方手迹

三、入川访明师

    巫朝顺虽然身为巫氏十六世传人,幼承家学,医道高明,仍不满足。经常外出寻访各地名医高手。光绪二十三年,听说四川有一伤寒名家郑寿全创立“火神派”,乃独自一人前往川蜀邛州,拜访郑先生。
郑寿全,字钦安,道光四年生、宣统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巫朝顺与郑寿全先生相处近一个月,交流切磋医道。郑先生赠《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著作三部。这些著作至今依然珍藏于巫朝顺裔孙手中。
 
巫朝顺医药手稿

四、妙方治顽疾

有一年,宁洋县知县的太太得了“水蛊”的不治之症。这种病,相当于现代的水肿、肾炎、腹水一类,很难治的。知县听了巫朝顺的医名,派人到东坂请巫朝顺到衙门诊治。当时,桃源东坂属宁洋县管辖。巫朝顺乘轿子翻山越岭到了宁洋县衙。一番望闻问切后,巫朝顺拈笔开方:土狗子(蝼蛄)七只,去翅,焙存性,研末,以“五苓散”煎汤冲服,每服三分。
宁洋县知县的太太服完药三天后开始,水蛊慢慢地消了。继续调理十天后,痊愈了。
宁洋知县非常高兴,特制了一块“妙手回春”的大匾送给巫朝顺。此匾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烧掉了。
 
巫朝顺生前使用中医典籍

五、蒙冤吃官司

 与东坂毗邻的黄山头村,有一人姓王,名字也叫“朝顺”。王朝顺好吃懒做,家里穷得叮当响,偷摸盗抢无恶不作。有一年,在永安犯案,被衙门抓起来。巫朝顺一堂妹下嫁永安,听说衙门抓了一个“王朝顺”,脱口说道:“我兄长叫巫朝顺,并不姓王呀?”恰巧一狱卒听到,并打听出王朝顺是穷鬼,而巫朝顺是一方名人,家道富裕,便宜回衙报告,把王朝顺放了,把案子嫁接到巫朝顺身上。
因清末政治腐败,巫朝顺得到被人嫁祸的消息,知道不妙。在家中用“梅花易数”起了一卦,得出须破财消灾的结论。于是连夜筹款,派人到永安找县太爷打点,这才把案子销了。
当时,巫朝顺才27岁。

六、创建五常甲

 清末同光以后,朝纲腐坏,社会动荡,到处匪患横行。大田、永安、宁洋三县交界之地,山高路险,土匪出没。桃源东坂与永安清水池毗邻,定居此地的客家人更是饱受土匪的侵扰。巫朝顺与清水池一带的客家名绅、畲族钟姓头人商议,组建一支民军,文武双全的巫朝顺担任招集人。自幼饱读诗书的巫朝顺,给这支地方武装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五常甲”,以孔孟纲常理论为宗旨,维护社会安定。五常甲下设“仁、义、礼、智、信”五部。平时,各部分散,从事农耕商贸,一有匪警,即通知各部集合,赶往事发地点,剿灭土匪。
五常甲成立后,多次与土匪交战,均大获全胜。土匪闻风逃窜,对五常甲又恨又怕。从此,桃源、清水池一带安宁了许多,民众拍手称快。
五常甲至民国初年,依然存在。民国五年,一伙土匪窜至东坂,包围了巫朝顺的“福进堂”(巫大夫第)。因事发突然,巫朝顺无法派人联络各部,只能率家丁抵抗。土匪攻了一整天,攻打不下,最后放火烧门。巫朝顺率人上屋顶浇水灭火,中弹殒身。所幸,巫氏家族得以劫后发达,巫家秘术得以承传,造福人类。巫朝顺的事迹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巫朝顺抄录武术秘本

七、勇救县太爷

 五常甲刚成立之时,一切都在草创之中,有一些人不理解,非议很多。永安县知县认为五常甲招兵买武器,形成地方势力,等同非法武装,曾下令解散。没料到,知县有一次到永安西洋丰田,被一股土匪围困。情急之下,派人到清水池报信求救。巫朝顺得知,率仁、义、信三部人马赶到丰田,击退土匪,并护送知县回到永安。从此,永安知县对五常甲刮目相待,确认五常甲是保一方平方的民间地方武装,并予以褒奖。

八、建巫大夫第

巫朝顺除了行医看病,管理五常甲外,还指导家人经营“协兴号”大米生意。由于诚信经营,生意兴隆。往来客商一听“协兴号”的名字,欠账畲银均无须立据担保。几年后,巫朝顺积颇丰,便筹划兴建府第。一开始想返汀州府平原里三都建宅,雇人将数担银元都挑回汀州。后来因为其它原因,又决定在东坂安林坂兴建。该地龙脉一顶山发祖,由东向西蜿蜒西行,系卧虎结穴,前有文笔峰高耸,真风水宝地也。从开工到竣工,耗时三年。巫大夫第终于落成,取名“福进堂”。
 
巫朝顺所建“巫大夫第”

东坂巫大夫第“福进堂”,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巽向乾(坐西南向东北),后山(风水学上称玄武)为卧狮形,前山(朱雀)为海拔1000多米的文笔峰。右边可望与青水乡交界的一顶山(海拔1100多米)。东坂溪从福进堂前蜿蜒西去。真可谓风水宝地。

巫大夫第为典型之清代建筑,系合院式三排三进土木结构硬山顶和歇山顶房屋,一厅四厢两横屋。大厅宽阔,两边各有两排厢房。门厅也很大,与门厅相接的是左右两个书厅,分布在天井两侧。书厅为家族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整座民居,外围墙用三合土砌筑,内部全用木结构,设置布局合理、齐全,既有主屋,又有附屋;既有接待用的书房、厢房,又有宽阔的天井;既可防盗,又方便生活。柱、梁、顶、门窗有许多清代风格的精美木雕,题材广泛,有飞禽走兽和花卉等图案,均为传统吉祥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巫大夫第精美木雕
 
巫大夫第精美窗花

九、承传巫家拳

 巫家拳,系南少林拳术的一个分支,为汀州府连城县巫必达所创。巫必达(1751~1812),字有能,脚微跛,人称巫跛子。福建汀州府连城人。连城人民为抵御外侮,自南宋以来就有习武之风。他自幼爱武,习南少林拳法,刻苦练功,武功日进。及长远游,拜访名师,结识武林高手,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南少林拳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风格刚烈,又称外家拳。他在少林拳法基础上,结合藏精蓄气以静制动的武当内家拳法,练成一套独特拳法,人称巫家拳。巫家拳有刚有柔,动作紧凑,拳势刚健敏捷,以近攻短打连击见长,在南拳中自成体系。清嘉庆中,到湖南收徒传艺,先在株洲大石围李大魁家,后到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兄弟家教武授徒。李、冯两家均得其真传,李大魁以钯术著称,冯氏兄弟以棍术闻名。嘉庆十七年(1812),病逝于马家河冯家,葬县东郊黑石头高家冲,门徒为其修墓立碑。后代门徒尊之为始祖,其第四代门徒县人唐徽典于民国19年参加湖南省首届国术比赛,获第一名。巫家拳在县内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巫朝顺为了承传巫家拳,多次返汀州连城学习巫家拳,亦曾赴湖南株州拜访巫家拳异姓传人,切磋武艺。他将巫家拳术教授给几个儿子,同时在五常甲中传授。
裔孙中学习巫家拳者虽已不多,但仍有承传者。巫朝顺曾孙巫渊来曾以巫家拳棍术参加福建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两次获得铜牌。
 
巫家拳伤科秘本

巫朝顺墓碑

 

附:巫朝顺诗稿遗存选:
《咏东坂》

远上崇山东日斜,
坂田秧绿映丹霞。
峰高一顶泉流响,
古木千年落晚鸦。

 

《咏东坂迎客松》

福如东海寿如松,
树老依然翠色浓。
迎客送宾情义重,
年年岁岁沐春风。


三明市平阳书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稿
2017年12月21日

前一页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