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反常现象二则
巫祯来
安慰剂效应
(十三大科学疑团之一)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05年3月9日一期文章《13种反常现象》(记者:迈克尔·布鲁克斯)
原文提要:来自其它星球的消息?一块金属会产生巨大能量?在太阳系的边缘还存在一个巨大的星球?这一切听起来似乎不大可能,但它们是真实的科学观测结果。目前还无法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但对它们进行研究可能会改写现行的所有规则。
请不要在自己家中做这个实验。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量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猜猜发生了什么?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这就是所为有的安慰剂效应:有时候,一些平常的东西会因为某种原因具有强大的威力。意大利图林大学的法布里齐奥·贝内代蒂在做上述实验时,在量后一天的生理盐水中加入了吗啡拮抗药物烯丙羟吗啡酮。出现了怎样惊人的结果呢?生理盐水抑制疼痛的能力消失了。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几十年来,医生们都知道存在安慰剂效应,而烯丙羟吗啡酮的实验结果似乎显示,安慰剂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化反应。但除此之外,人类对安慰剂效应一无所知。
后来,贝内代蒂又证明,用生理盐水做成的安慰剂还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肉僵直症状。在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同时,贝内代蒂和他的研究组对病人脑部的神经元活动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随着生理盐水的注入,病人丘脑下部的神经核团兴奋程度有所下降,低神经元的“应激兴奋”次数也有所减少;生理盐水显然产生了效果。
贝内代蒂说,研究人员对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大脑能够影响到身体的生化活动。他说:“对治疗效果的期待和实际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脑和身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模式。”现在研究人员还需要识别安慰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发挥作用。也许安慰剂对某些疾病不会产生作用;也许在不同的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机理。这些问题迄今还没有答案。(摘自2004年4月9日《参考消息》)
巫祯来注:
反观古代医学中的“祝由”、“符水”,瞻仰有安慰剂的相似功能,而且是在病人有信仰的情况下使用,其效果就更明显了。
中药的医疗效果,如果从理化方面检测,有许多不可解释之处,如升麻的“提升”功能,牛膝的“下降”功能,药理上很难证明,但是组方确实有效。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药性(气)、味学说,把天然药物用阴阳、五行、五气、五味来归类,形成独特的药理系统,在这个药理系统中,“天人相应”,使中药在理化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了安慰剂效应。我没有去验证,也不需要验收证。
现实生活中,不少疑难杂症,如帕金森、类风湿、癌症等,对药物的依赖极其严重,许多老人,一跨入退休的行列,也就每天与药物相伴(主要是指西药、新药),在看病吃药上花了很多钱。其实有的药是可以不吃,即使要吃药,在吗啡和生理盐水两者之间,当然是生理盐水“价廉物美而无副作用”了。
贝尔法斯特顺势疗法实验
(十三大科学疑团之一)
马德琳·恩尼斯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药理学家,她曾经是顺势疗法的强烈批评者。顺势疗法称,对药物进行不断稀释,直到该药物的每一份样本中除了水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但即使如此,稀释到这一程度的药物仍然具备治疗效果。对此,恩尼斯起初颇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她决定进行实验来证明顺势疗法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骗人的。
恩尼斯在她最新的论文中描述了高浓度稀释的组胺溶液对人体炎症中的白细胞产生的作用。这些“嗜碱细胞”在细胞受到攻击时会释放组胺胺。释放出的组胺会抑制白细胞继续释放组胺。同时在4个实验室进行的这一研究发现,顺势疗法中所采用的高度稀释的组胺溶液产生了与组胺相同的效果。恩尼斯并不喜欢顺势疗法的说法,但她承认,不排除顺势疗法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呢?顺势疗法医师的药物是这样准备出来的:他们将木炭、颠茄或是蜘蛛的毒液溶解在酒精中,然后将这种“母液”用水一遍一遍地稀释。顺势疗法医师宣称,不论药物稀释到何种程度,原始的药物仍会在水份了中留下痕迹。因此不论药液稀释到什么程度,它仍然具备原来药物的特性。
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恩尼斯对此会持怀疑态度。而且也没有任何顺势疗法药物在大规模临床实验中被证实有效。但贝尔法斯特实验表明,顺势疗法中确实存在有价值的东西。恩尼斯在她的论文中说:“我们无法解释我们的发现,现在我们将我们的发现报告给大家,希望有人会对这一现象继续研究。”她说,如果这些结果被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它们意义非凡:物理学和化学可能都需要改写。(摘自2004年4月11日《参考消息》)
巫祯来注:
物质的五行属性,就是生命的本质。药物逐渐稀释时,溶液中的药物有再生功能;药物进入人体后,第一遍服药后并不会巴消耗,第二遍的药液虽然稀释了,但在人体中的浓度还是等同的。另外,在人体的作用下,进入人体的药物也会有再生功能。
顺势疗法不排除医生的意念、暗示等作用。意念对药物的刺激、对病人的诱导,都可以加强药物的作用。
200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