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解和易医诊疗要诀
巫祯来
(一)阴阳解
——《黄帝内经素问》对阴阳的解释
易学的本质是“阴阳学说”。伏羲画卦,用阴爻和阳爻级成卦象,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论。《周易》一书虽然是易学的经典,但是并没有专题解释阴阳。先秦典籍之中,《尚书·洪范》诠释五行,《老子》演绎阴阳,邹衍倡阴阳而创“阴阳家”,却无专著传世。
《黄帝内经素问》虽然是医学典籍,因为它把易学思想直接就应用于医学实践和理论总结,对阴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下面,择其精要列出——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兵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于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论篇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殂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及里。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阳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阴阳别论篇第七》: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为分比,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物生之谓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阳之动,始于温,盛大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二)
易医诊疗要诀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
◎十九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迫下注,皆属于热。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盛,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管家,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大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能毒者以薄药。
◎气缓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温以清,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持脉有道,虚静为得。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革至如泉涌,病进而色弊;绵绵去如弦绝,死。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钓鱼台,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