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诸子百家>序

李养正同志是一位功力深厚、卓有成就的道教学专家,不久,他的又一部力作《道教与诸子百家》,即将出版问世,这是学术界一件喜事,值得祝贺!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道教协会就在当时的会长,知名的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计划对道教进行系统的研究;陈先生去世后,实际上就由养正同志具体地负责这一工作。不过,多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的干扰,道协的研究工作,并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养正同志,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为道协繁重的行政事务所牵累,也未能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和写作。只是到了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道协的学术研究工作,才算是逐步地有了一些头绪;而养正同志也才能逐步地摆脱了行政事务之累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上。这部《道教与诸子百家》,便是他在科研园地辛苦耕耘的最新成果。
道教,是我国一个固有的宗教,因而它与我国各种传统的思想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道教与诸子百家》一书,顾名思义,自然就是论述道教同传统的诸子百家之间的思想渊源。
我个人认为,在先秦诸子中,以老、庄(尤其是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了当时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老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那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和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实为其他各家(包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不及。形成于东汉末年的道教,尽管它是时代的产物,但在主要的思想渊源上,它都是上承道家的。先秦道家的首席代表人物——老子,成为汉代以后道教的鼻祖,正表明了这种思想上的继承关系。当然,先秦的老子,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而道教的“老君”,却被演化成了一尊神祗;老子的“道”,是一哲学命题,而道教的“道”,却变成了神学的东西。所以,道家与道教,虽然讲的都是一个“道”字,而其所以为“道”者却有所差别。对于这些,养正同志在《道教与诸子百家》这部书里,有着详细的论述。
百家典籍,浩如烟海,遍读为艰,养正同志却能博览群书,深入探索,并且从中一一揭示出先秦诸子同道教之间的思想渊源,立论中肯,言之确凿,这充分显示出养正同志的治学之勤与功力之深!而在儒、释、道三家的关系(特别是佛、道关系)上,同样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人有关宗教的著述(除通论者外),多半都是单就某一个宗教的历史(包括思想史),进行专门的论述,很少旁及其它;而这部《道教与诸子百家》,却是从思想史的宏观角度,把道教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放在整个思想发展史的广阔领域里,进行历史的探讨与剖析,这又显示出养正同志的视野之广与治学之博。所以,实在的说起来,这部《道教与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它不仅具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而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论述,创见颇多,许多方面,言他人未尝言,发前人所未发(尽管有些观点,可能还会有不同看法),实在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出版之后,必将会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重视!
说起道教,它不仅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两样具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诸如在古代化学、医药学、生理学、性理学、病理学等等各个方面,在《道藏》文献里,保存了其它任何宗教所没有的丰富资料。作为“姊妹篇”,我殷切地期望养正同志能够继这部《道教与诸子百家》之后,再写出一部《道教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我与养正同志相识已久,可谓知友。多少年来,在作学问方面,我们常常是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在这部《道教与诸子百家》一书即将出版之际,养正同志索序于我,说来惭愧,我于道教既无研究,对于诸子尤少涉猎,要我写序,实在为难,可是,养正同志的殷殷之情,终于使我忘其愚陋,遂不揣冒昧,略述如上,聊以为序。
郭朋
1991年2月5日于北京

自序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思想基本上是以儒、释、道为主干的诸学派的汇流体;道教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汇流体中的部分。道教是在我国东汉时期形成的宗教,是在我国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融吸了先秦及两汉诸种学派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因素形成其义理体系的。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随社会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始终与古代传统诸学派,特别是与神仙家、道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儒家等诸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发生一定的影响。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其神学核心,它的义理体系是逐渐具备的,我们要探索它的来龙去脉,便必须在它的义理体系中去寻找它同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想流派的本质上的联系,研究它如何吸取、继承其它学术思想流派的内容,来造构自己的义理体系。
我们不能把宗教简单地斥之为“虚幻”了事,而是要研究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认识它,从实际出发去对待它。宗教意识的产生,本来是人类哲学思维的最原始的形式,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处于蒙昧状态,在自然与社会力量面前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少、薄弱,幻想和祈求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智慧者的佑护。从对天神的畏惧、崇拜到宗教信仰义理体系的形成,是宗教思维的一种合理的发展,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宗教思想的特质,我们具体了解它对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了解它如何利用遗产为材料,根据自己时代的需求,加以精神转化,供自己适应社会。我们研究它同社会诸方面的本质联系,才能了解它如何丰富宗教文化,从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下面笔者对书名作一点说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之称始见于汉代,《史记·贾谊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考先秦学者早已有综述古代学术流派的记载,如《庄子·天下篇》因人立论,评述有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惠施、庄周、桓团、公孙龙等哲学思想名人流派;《荀子·非十二子篇》亦因人立论,评述有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等名人流派;西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已明确论述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派;东汉时,班固据西汉末刘向、刘歆所撰《七略》,节而为《汉书·艺文志》,明确列出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爱、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共十家,诸家中既著录有先秦古籍,也有西汉名人的著作。其实当时学术流派何止下家,未列入者还有兵家、术数、方伎等多家。所谓“诸子”,乃是指诸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与著作;“百家”乃是指各种学派,举其成数而称之。《汉志》中将学派、代表性人物、著作混合而论,总评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标明其著作共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因为相传“家”与“子”并未明确区分,故后世对先秦至汉初流行的诸种学派,总称之为“诸子百家”。汉以后,这些“子”和“家”的学说仍流传、发展;东汉以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流派和更多、更丰富的著名学者与著作,称“家”者如“释家”(即佛教)、“道家”(即道教),称“子”的名人名著如周子(周敦颐,《周子》)、二程子(程颢、程颐,《程子》)、张子(张载,《张子》)、朱子(朱熹,《朱子》)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子”与“家”一代更比一代丰富多彩,这时所谓的诸子百家,其包含则一代更比一代广阔,概括和代表着远比秦、汉时期更多的学派与名人名著。《汉志》以后的文献分类目录学家,大多以经、史、子、集分类,“经”部以十三经为主,“史”部以廿四史为主,“集”部以辞、诗、散文等文集为主,而“子”部则首载周秦诸子而次及后世新出哲学思想流派之名人名著,比如明归有光辑《诸子汇函》便收载道教《抱朴子》、《天隐子》等书,清代崇文书局辑《子书百家》也收载佛、道经籍,近代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中国图书综录》、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均将有些佛、道经籍入列“子部”,并称“释家”、“道家”。清代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其“子部”分“家”著录,既列有儒、兵、法、农、医、术数、杂家、小说家等诸家,也列了释家和道家。此书是先秦至清乾隆以前我国传统文化的著录汇集,这是较《汉志》所录更为广阔、丰富得多的“诸子百家”之学。换言之,“诸子百家”在《汉志》可以为诸学派、名人名著之总称,在今天亦可以沿用为我国传统文化诸学派及名学者、名著之总称。笔者从这个认识出发,故把精深之佛学、理学亦纳入诸子百家之列。道教自东汉顺帝时兴起,它便与我国传统的诸子百家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相关联的程度有深有浅,但都是不可漠视的。我们必须把道教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具体地考察它、研究它。因此,笔者以“道教与诸子百家”为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权作尝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在我从事道教学的研究与写作中,得到郭朋先生热情的鼓励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前言

道教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神书圣典、秘诀禁咒来自“天降神授”之说,不过是代“神”立言者欲使世人尊高并敬畏其教的一种依托之词。道教是在东汉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宗教,而它的胚胎则早已潜在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神仙学派之中。换句话说,我国原始宗教与神仙家便含蕴有道教义理的原始因素,也是道教义理最原始的表现形态;道教就是缘此发其端倪,历经了历史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道教的义理结构,大致是三个组成部分,一为标榜道家的哲学思想部分;二为崇尚神仙信仰与养生方术的部分;三为符箓醮仪部分。考察这三部分内容,可以显见鬼神崇拜是道教的思想基础,神仙术说是道教的主干,斋醮仪式是道教的形式。这三者之中,前两者是最实质的内容,神仙术说则更是最核心的内容。道教是由原始宗教与神仙家发靱,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因素与方术而形成和发展的本土宗教,因此我们探其源流,便必须从古代宗教及神仙家与它的“血缘”关系谈起。

目录/道文化主页/巫氏网首页/01/02/0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