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五嶽崇拜

一 五嶽概况


五嶽是中華大地上的五大名山,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在中國的歷史中,五嶽有著重大影響和崇高的地位。《禮記.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說苑》曰:“五嶽何以視三公?三公能大布雲雨焉,能大斂雲雨焉,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視三公也。”並與五行相生的學說有著密切關係,章潢《五嶽序》說:“粵若太極剖判,非三才無以孕百神之靈。一氣周流,非五行不能儲萬物之秀。是則五行三才百神一氣,萬物無所不在矣。故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嶽,在人爲五臟,在物爲五色,至於聲教,亦無所不備矣。有逆順生殺消息盈虛之理,得其道者,聖功生焉,神明出焉,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夫五嶽者自融結之始,與五行之氣並生,故其神也命五帝以封之,其祭也秩三公以視之,其靈也惟聰明正直以司之,天子歲以四立之日,各于主方而祭之,常禮也。”

道教成立依始,即把中國古代對山嶽的崇拜納入自己的信仰,並發展成爲洞天福地的學說。作爲重人貴生道教,在追尋人間仙境中認識到,瓊島仙境、天上宮闕,雖然是那麽美好,令人向往,但畢竟是要在通過修煉得道成仙後,才能登臨。爲此,道教把理想的追求和現實的營造合爲一體,在昆侖仙境的直接影響下,開始了洞天福地的建立,使道教建造人間仙境的願望得到具體實現。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別有一番天地的人間仙境,是天地間最靈秀的地方,是溝通天地和仙凡兩界的地方,是神仙都會及最宜於務道者修煉的地方,是體現道意、任物自然長育的地方。李白有詩曰:“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給洞天福地以詩意般的寫照。

洞天福地所在的名山諸嶽,有許多在道教形成之前就很聞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都特別重視祭祀自己封地內的重要山嶽。據《山海經》載,當時受崇祀的山嶽全國共有二十六個山區、四百五十一座山嶽,並形成了不同階層的祭祀禮儀。《周禮·職方氏》記載,在天下九州的山鎮中,主要有東南揚州的山鎮會稽山,正南荊州的山鎮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鎮華山,正東青州的山鎮沂山,河東兗州的山鎮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鎮岳山,東北幽州的山鎮醫巫閭,河內冀州的山鎮霍山,正北並州的山鎮恒山。其中泰山是最受重視的,歷代許多帝王都曾親臨泰山封禪祭天,使泰山最終被譽爲“五嶽之尊”、“名山之祖”。此外,中國哲人“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思想更給諸多名山賦予了深刻內涵,增添了名山的人文意蘊。道教在自身信仰追求的主導下,並受中國古代對山嶽崇拜及“仁者樂山”的思想影響,積極開拓華夏各大名山爲道教的洞天福地,以營造理想的人間仙境。

在道教對山嶽的信仰中,五嶽乃群仙修真之都會,高道理命之靈室。其中各有尊神,分別掌管著自然、人物的養育和生衍。所謂“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據章潢《圖書編》所言:“東嶽泰山,岳神天齊王,領仙官玉女九萬人,山周回二千里,在兗州奉符縣,羅浮山、括蒼爲佐命,蒙山、東山爲佐理。南嶽衡山,岳神司天王,領仙官玉女三萬人,山周回二千里,以霍山、潛山爲儲副,天臺山、句曲山爲佐理。中嶽嵩高山,岳神中天王,領仙官玉女十二萬人,爲五土之主,周回一千里,在洛州考城縣少室山,東京、武當山爲佐命,太和山、陸渾同佐理。西嶽華山,岳神金天王,領仙官玉女七萬人,山周回二千里,在華州華陰縣,地肺山、女幾山爲佐命,西域山、青城山、峨眉山、蟠塚山、戎山、西元吳山同佐理。北嶽恒山,岳神安天王,領仙官玉女五萬人,山周回二千里,在鎮州河傍,抱犢山爲佐命,元隴山、崆峒山、洛陽山爲佐理。”

正是基於對山嶽的崇拜及對神靈的信仰,道教提倡進入名山洞府,以修真求仙。《說文》曰:“仙者,人在山上貌。”道教自産生伊始就與名山結下不解之緣,歷史上許許多多的仙真高道曾隱居山中修煉大道。黃帝問道於崆峒山,老子說道德於終南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北邙、龍虎山、嵩山、青城、鶴鳴諸山修煉和傳揚道教,葛洪于羅浮山煉就金丹,陳摶高臥于華山。凡此事命名,不勝枚舉。

《抱樸子內篇·明本》曾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爲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淨也。”道士們入山修煉,一是可感受山中之靈氣,居清淨之地遠離塵世之腥膻;二是能得到神靈的保護和仙真高道的指點。再者,深山的清淨、自然的優雅環境,正是道教崇尚自然、樂好清靜旨義的最佳境地。還有,山中豐富的礦物質和藥用植物,爲道士采煉丹藥,製作仙丹,提供了條件。因此,千百年來,衆多的道士居名山潛心修道,爲名山的形成和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道士們入山修持卻面臨著種種危險。《抱樸子內篇·登涉》說:“凡爲道合藥,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禍害。如諺之有曰:太、華之下,白骨狼藉。皆謂偏知一事,不能博備,雖有求生之志,而反強死也。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則神小也。入山而無術,必有患害。”因此,必須知曉趨吉避凶之術,當擇吉日佳時,齋潔其身,學禁咒法,服食丹散,佩帶符圖法印,便可辟除山川百鬼萬精、虎狼蟲毒、瘟疫風寒等,出入山嶽而修道有成。就各種法術而言,最爲重要的是修道者必須擁有《五嶽真形圖》及老君入山符。《五嶽真形圖》,托言太上大道君所繪,由西王母傳漢武帝,傳本有東方朔序,亦似僞託。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已經著錄,當爲漢代古經。

關於此圖在地理、地圖學上的價值,已有許多學者予以充分的肯定。如日本小川琢治教授認爲它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地圖,並將東嶽真形圖與現代等高線繪製的泰山地形圖相對比,認爲兩者很相似。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中亦認爲《五嶽真形圖》爲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在科學史上有重要價值。中國學者曹婉如、鄭錫煌則指出,它們是一種平面山嶽圖,非常珍貴,並由之發展成爲地圖學中的道教一派。這裏,再著重探討論其宗教與文化方面的價值。

在古代道士眼中,它們是入山修道必須佩帶的重要符圖。《抱樸子內篇·登涉》曰:“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尉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試人。”今《道藏》收有幾種《五嶽真形圖》版本,其圖大同小弄。實際上除泰山、嵩山、華山、衡山、恒山真形圖外,尚載有潛山、霍山、青城山、廬山真形圖,後者謂之“四輔”。每座山嶽各有二幅真形圖,一幅有文字說明,一幅爲無字元圖。道書稱無字者爲“上五嶽真形”,有文者爲“下五嶽真形”。

繪製這種地形圖的方法爲“圓法”,蓋道土涉山既久,發現可以環繞山腰走至另一山蜂,所走之路猶如山形輪廓,於是以相近高度相連的峰巒以同一種色連成一片,即所謂“圓法”。又以其他的顔色表示山谷、川流、洞穴,勾出此山地貌。其圖原有彩色,“黑者山形,赤者水源,黃點者洞穴口也。畫小則丘陵微,畫大則隴岫壯。葛洪謂高下隨形,長短取象。家有蓄圖者,善神守護其家,衆邪惡鬼災患疾病,皆自消滅也。若上士佩之,則萬神皆爲之朝禮矣。”今本皆爲黑白刻本,黑色屈曲的長方形,東西走向,表示山體;山體中的雙曲線表示水流,空白處當是道土們修真的洞穴仙館。配合文字,可以知道上山的路徑,山中的水流、泉水處,各種仙藥神草的分佈位置,宮觀洞府所在地,以及山嶽的高度、寬度、範圍。從以上幾點看來,這些圖具有相當的實用價值,其産生肯定與實踐觀察到的山形地貌風物有關。

那麽,是誰創作了這些符圖以及目的是什麽呢?《漢武帝內傳》西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在天庭之上,“下觀六合,瞻河海之短長,察丘岳之高卑,名立天柱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靈以舍靈仙,遵蓬丘以館真人。”“因山源之規矩,睹河岳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委蛇,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畫形秋于玄台,而出爲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汝。”《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東方朔《序》亦說:“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回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芒暢乎嶺

,雲林玄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趨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即是謂太上道君繪製了這些地圖,目的是便於修道者知曉靈仙之舍館,采藥煉丹之名山,辟邪卻災,招神達靈。

如同《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所曰:“子有東嶽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謀惡我者,返還自傷。子有西嶽形,消辟五兵,入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中嶽形,所有惟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子有北嶽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較龍,長享福祿。子盡有五嶽形,橫天縱地,彌綸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

原來在道教看來,《五嶽真形圖》不僅是一張張地圖,更重要的是通真達靈的信物,因爲它們象徵著五嶽山川中衆多的生靈仙真。從萬物有靈的古老觀念出發,道教認爲山嶽河流、天地萬物都是富有感情的生命體,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片草木,都有著自我的尊嚴與主持的神靈。而擁有了這類符圖,就可以與他們對話、交流,他們也將友善地接待你,“諸山百川神皆出境迎拜子也。”

當然,能否達到人神交通的境地,關鍵在於持佩者的日常修持。《五嶽真形神仙圖說》說:“一切感到妙應備周,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飛或沈,或文或質,皆是真精之信,有字總號爲符。符驗證感,皆由善功。”“方應修戒,積精存神,常想真形,受符佩帶,妙氣入身,智慧通達,達人志士勤密遵崇,消災厭惡,精則有征,征則神降,所願必諧。”道教中人視此圖爲修真護命的瑰寶,其傳授甚爲禁重。”其《抱樸子內篇.遐覽》曰:“道家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之仙官至人遵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傳非其人,罪咎必至。”並要求得到者必須淨身潔神,遵奉戒律,積功行善,濟世救民,“若不能行仁義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禍至滅家,不可輕也。”

以上概括地講述了五嶽崇拜的悠久歷史及重要影響,這對於有志修道者當是有所補益的。下面分別論說五嶽的歷史、地理、宗教、文物、古迹、人物及風土習俗。

五岳概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道文化主页/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