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北嶽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嶽”、“常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古代舜帝巡狩至恒山,封爲“北嶽”,爲北國萬山之宗主。《白虎通義》曰:“恒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圖會》曰:“恒山,五嶽之北嶽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裏。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太平禦覽》亦說:“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二名列女宮,三名華陽臺,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宮。”自東北伸向西南,綿延起伏108蜂,長數百里,山勢雄偉,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天險。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其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但歷史上曾出現兩處,一是山西渾源的北嶽,一是河北曲陽的北嶽,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渾源常山爲北嶽。

道教稱此山爲第五小洞天,號“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濟、虎豹走獸。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留有不少道家遺迹和傳說。古有道觀廟宇18座,稱爲18勝景。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多處。還有琴棋台、出雲洞、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峭壁懸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題詠。“岳頂松濤”、“金雞報曉”、“玉羊遊雲”、“夕陽返照”等令人向往。

據史籍道書所載,大禹曾巡遊恒山,封道經《靈寶真文》於北嶽。《靈寶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鍾山,得《靈寶真文》,封之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餘年,顔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太平廣記》)至漢唐時期,衆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傳道,使恒山成爲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馬季主、元俗夫妻、李皎、恒岳仙人、道榮、張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爲秦漢時著名方士,乃咸陽南關人。世代顯貴,且好道積德。《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于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恒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盈於恒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潛心修持,仙道已成。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圓滿。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師,尊稱“三茅真君”。

另一位高道張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廣記》謂張果老于隋唐間隱居恒山,有長生秘術,年壽數百。“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時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爲“迹先高尚,心入妙冥”,並賜號“通玄先生”。後歸恒山,終老山中。果老嶺即是後人爲紀念他而題名,在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蹄印和人腳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

山中宮觀甚多,舊時主要有會仙府、玉皇廟、文昌廟、救苦天尊廟、藥王廟、三清殿、元帝廟、三元廟、白雲堂、望仙亭、會仙洞、北嶽廟、懸空寺等,這裏介紹幾處。

在衆多景觀中,最爲著名的是懸空寺。它坐落于金龍口的絕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樓閣40多間,建造在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鑿石爲基,就岩起屋,形勢險峻,造型奇特。整個建築群南北長,東西窄,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驚險奇特的建築,令人歎絕。

北嶽廟,又稱朝殿。據史籍記載,其廟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時頹時興。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大建,改古廟爲岳神寢宮,規模宏大,包括北嶽大殿、後土夫人祠、風伯雨師廟、康太尉廟、會仙府、龍王廟、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雲堂及山門、石坊,祀奉北嶽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山門兩旁,有青龍、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記載著北嶽之久遠的歷史。

五岳概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道文化主页/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