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嶽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它雄據秦、晉、豫三省,爲東西交通之咽喉,古城長安、洛陽之中樞,因險而名,因仙而靈。其山形峻拔,壁立千仞,南峰落雁、西峰蓮花、中峰玉女、東峰朝陽、北峰雲台,氣勢磅礴,更以雄奇高險著稱於世。山腰雲纏霧罩,山上殿宇瓊台掩映于奇峰之間,與奇松洞穴相輝映,山谷清泉潺潺,滋潤靈芝仙草。因此,華山自古就是道教的神仙洞府,是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據《華山志》記載:黃帝軒轅氏曾在華山大會群仙。許多著名的仙人高道,如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簫史、弄玉、三茅真人、寇謙之、焦道廣曾在華山隱居修道。唐高祖、唐太宗等都曾親上華山舉行拜祭活動,尊封西嶽神爲金天王。宋代,著名道士陳摶,居華山潛心修四十年,不僅修道有成,而且著作甚豐,並以自己的博學卓識令朝野所重視,至今華山仍流傳著陳摶與宋太祖趙匡胤下棋賭華山之輸贏的故事。華山現有玉泉院、鎮岳宮、東道院、翠雲宮、群仙觀、玉女祠等建築,宮觀建築與奇險的山峰景觀和諧,真是別有洞天。

華山神仙信仰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廣爲傳播。《山海經·海內經》言有仙人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孔叢子》謂“道士登華山則長生不死”。據《列仙傳》載,西漢時在華山修道成仙者多達十余人,居天下之冠。如馬鳴生從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華陰山合金液”。嵩山道士劉根遊華山,華山仙人韓衆授他《神方五篇》,其中載有“還丹”、“九轉丹”、“太乙金液丹”,這表明道教“三品”大丹經大多出自華山,亦標誌著華山神仙道的誕生。由於該道派“明金丹之術,服用之者遠升太清”,故史稱“太清道”。這樣一來,華山亦成爲世人公認的太清仙源。西漢桓潭《集靈宮賦》稱太清仙人“周覽八極,還崦華壇”;東漢張衡《西京賦》謂太華“總會仙倡”,曹操《秋胡行》把華山與昆侖、蓬萊並提;後來的魏晉丹鼎派、靈寶派和上清派也都奉華山爲宗,稱之爲“太清仙伯”的故鄉,“元始之家”、“真仙之宮笫,上聖之所由”,並賦太華神王以“總領仙籍”的地位。

華山太清道以“藏形避世”求長生爲要旨,“高尚素志,不事王侯”。深隱洞府,潛心道學。史傳老子西入函關,爲關令尹喜著《道德經》,所以華山自古多道德之士。道書《太上老君開天經》言,老子在“乾西之大澤、華山顛東北之上”得道升天。兩漢之際,華山多有精通道學之高士,如高恢、梁鴻、李翼、河上公等。之後,歷代皆有高道深研玄學,如唐代李播、李淳風父子,成玄英、吳筠,宋代的陳摶、張無夢、劉海蟾,明清的劉虛中、張雲峰、餘明善、段高瑞等。

華山亦爲金丹派的重要基地。早在兩漢之際,已有韓衆、馬鳴生、陰長生等煉丹修真。三國魏晉時,又有李仲甫、魯女生、左慈、白羊公、介琰、薛契、戴孟、謝九晉等高道,又將太清丹法傳播至巴蜀、三吳、江北、江東,這些對於靈寶派、上清派的誕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葛洪即承認靈寶派丹經及《五嶽真形圖》出自華山,上清派亦聲稱茅山開山祖師三茅真君是華山仙真茅蒙的曾孫,其所奉三十一部經皆出自華山清虛真人王褒。至唐末五代,鍾離權、呂洞賓、麻衣道者、陳摶、劉海蟾等一大批金丹大家出入華山、終南山,遂又形成了影響甚大的鍾呂金丹派。該派傳人甚多,著名的尚有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以上稱南五祖)、王重陽、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丘處機(以上馬、譚等合稱北七真)、陳致虛、李道純、王道淵、張三豐、陸西星、李西月、伍沖虛、柳華陽、劉一明、閔小艮等,他們丹法精湛,各有特色,多爲一門宗祖,並留下了數百種丹經,發展爲南宗、北宗、三豐派、武當派、中派、東派、西派、伍柳派、天竺心宗等衆多道門,正是由於歷代高真丹士的苦心經營,使華山擁有衆多的瓊宮仙宇。自西漢武帝首先在華山修建集靈宮和華嶽祠後,歷經漢唐、宋元、明清,華山道觀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佈局:即華麓諸多爲華峰之下院,而在華麓華峰之間是長達20余裏的華谷,谷旁險峰插天,宮觀隱顯;穀底精舍櫛比,別有洞天,形成了華麓、華谷、華峰宮宇珠連、一線通幽的仙國勝景。

先就華峰而言,雲台峰,即華山之北峰。自青柯坪迤東,經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懸崖峭壁突兀淩空的險道,即到雲台峰。沿途岩巒萬丈,非鐵索牽挽,難以攀登,特別是老君犁溝,東邊是陡削的石壁,西邊是深邃莫測的幽壑,自上而下,高約五百七十餘級。相傳老子修煉時,因見人民開山鑿道之不易,於是便驅其乘牛,一夜犁成此道,因而得名。溝的盡頭有猢猻愁、媼神洞、群仙觀等道院。此峰是總綰三峰的要樞,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險要異常。

玉女峰,又稱中峰。是華山五峰之一。傳說春秋時隱士蕭史,善吹洞簫,蕭聲引動了秦穆公弄玉的愛慕,抛棄了宮廷生活,跟蕭史來此隱居,故名玉女峰。峰上許多名勝都是因玉女而得名,如玉女祠、玉女洗頭盆、飛龜、龍窟、石龜躡、捨身樹等,各具特色。

青柯坪,在華山谷口內約l0公里。華山谷口至青柯坪,兩旁全是天然石壁,中間只有一條上下曲折的小道,山石嵌崎,澗水飛瀑,懸流如吼。沿途有王猛台、魚石、壺公石室、希夷峽、白鹿龕等古迹,依次分佈兩旁石壁之上。至青柯坪,穀道已盡,四周豁然開朗,這裏有東道院和通仙觀等廟宇。

蓮花峰,亦稱西峰。筆立千仞,懸絕異常。登其顛俯瞰,秦川茫茫,渭、洛二水若銀帶盤曲其間。峰前有一巨石,形如蒼龍,名曰屈嶺,西面爲絕壁,東面爲陡削石坡,附近林木叢郁,幽靜無比。峰頂有翠雲宮,前有大石,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峰。旁有巨石中裂,形如斧劈,故名斧劈石,傳爲神話故事《寶蓮燈》中華山三聖母之子沈香劈山救母處。迤至向北,沿壁空絕萬丈,名捨身岩,峰頂有石,高兀突起,稱摘星石。自韓愈投書處西行,經金鎖關,俗謂“過了金鎖關,又是一重天”。過通天門,即爲唐杜甫《望嶽》詩中“車箱入谷無歸路,箭舌通天有一門”之處。

華山因神而靈,依道而興,故宮觀甚多,下面擇要介紹。玉泉院,在華山之北麓穀口,爲登遊華山必由之地。院內綠蔭蔽天,泉石如畫,建築宏偉,回廊曲折,爲遊賞之佳地。傳爲五代高道陳摶所造,清乾隆時重修。後曾數次整修,亭、台、殿、廊,雕梁畫揀,煥然一新。其正殿供陳摶老祖坐像,東西兩旁爲客堂、配房,青磚蘭瓦,古樸無華。西北角有希夷塚、群仙殿、三官殿等,又有石洞,內供陳摶大睡石雕像。山蓀亭建于巨石之上,傳爲陳摶所修,亭旁無憂樹亦傳老祖親植。內有清泉一股,據傳這股泉水和山頂的鎮岳宮玉井潛通,特別清甘美,玉泉院即因此而得名。

西嶽廟,在華山下5公里之嶽鎮東端,西距華陰縣約1.5公里。據縣誌載:廟建于漢武帝時代,北周天和二年(西元567年)及唐開成元年(836年)均曾重修。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又大修,明、清兩代更多次修整。因其是仿北京皇宮修建的,故有“小故宮”之稱。其主體樓觀殿堂都石中軸線上,左右對稱,莊嚴肅穆。外城爲明代建築,長約四裏,建有角樓。正門爲灝靈門,外有九龍影壁遮掩。門對面是五鳳樓,五個門洞連券,白石爲基,單簷式歇山頂被十二根大石柱高高托起,格外雄偉壯觀。內城靈星三門,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門樓,其斗拱相互勾連,構成如意斗拱,在出昂當中有九龍昂首,張目暴睛,爲西嶽大神守護門庭。過“天威咫尺”石坊,金城門,便是西嶽廟主殿灝靈殿。大殿面闊九楹,進深五間,飛簷高聳,斗拱層疊,氣魄巍峨壯麗。金水橋前,庭院開闊,碑石排立,蒼柏挺勁,更襯托出主殿的莊嚴肅穆。歷代帝王來陝,多在此駐蹕。廟內碑石很多,現存的有北周時的華陰廟碑、北宋程琳謁祠題刻、明嘉靖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宋刻郭宗冒書太華山記石幢、明刻華山圖、明嘉靖重修西嶽廟碑等石刻。

五岳概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道文化主页/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