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咸传奇
------巫元彪编著
有关巫咸的记载和传说,古书中提到巫咸的地方很多,如《路史·后纪三》谓神农
使巫咸主筮,巫咸以作筮而著称,巫咸为神农时人;而《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
筮草占卦),说巫咸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则巫咸黄帝时代人也,御览卷七二
一引《世本》宋注:(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医。)东晋郭璞《巫咸山赋》中也注:
“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此巫咸又成了唐尧时代人,《世本》作篇:(巫咸作筮)。宋衷
注:(巫咸,不知何时人)。
巫咸其人,还有很多其它关于巫咸的传说,有说巫咸是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
音乐家、艺术家、算学家、医药学家、天文学家、有说他是鼓的发明者等等。御览七九
引《归藏》:昔黄帝与炎帝争斗于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尚
书·咸义序》说:“伊院相大戊,毫有样桑谷共生于朝,伊破赞于巫咸,作《咸义》《太
戊》等四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记有:“帝太戊(大戊、天戊),
雍己弟。用伊陟(伊尹子)、巫咸治国政,殷复兴。”而御览七九零引外国图云:(昔殷
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去南海万千里。)最为详明。王逸
注楚辞离骚亦云:(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殷中宗即殷帝大戊(史记殷本纪作
太戊),是此巫咸,当即是殷时巫咸也。《史记·封掸书》载:殷太戊时有巫咸,除此诸
如《庄子》《离骚》等书中都有巫咸,
《世本》中记载了许多音乐和乐器的发明者:伏羲造琴瑟,女娲作笙簧,随作竿,笙,
神农作琴作瑟,伶伦作律吕并首创磬,垂作钟,巫咸作鼓,毋句作磬,舜作萧,夔作乐。
关于鼓的发明有多种传说:有说在舜帝时代,巫咸和夔都是舜帝的战将,在一次蚩
尤侵略中原的战役中,舜帝派夔为将,夔为妇人纠缠没有听到作战的号令,延误了战机
导致失败,舜帝杀了夔,命巫咸为将,巫咸以夔皮扣为鼓,用夔之骨擂其鼓“其声如雷”,
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威震天下,使蚩尤闻声丧胆而残败。舜帝为表夔之忠心,
在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封为夔山,即现在三峡的夔门,后来巫咸死后又在夔门之东的灵
山封为巫山。夔门、巫山之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像是二位亲密的老战友,巍然屹立守护
着蜀国的东大门。又有说尧、舜时期巫咸和夔均为宫中乐官,《书经·舜典》:“帝(舜)
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剥自己
的皮叫巫咸制成鼓,而导致音乐的发明,夔为音乐之神,巫咸则成为鼓的发明者。《姓
氏考略》中又记载:巫咸是商帝太戊之臣(公元前一五五七-----一四八三年)始制鼓。
说起“鼓”这东西,对于古今中外之人类,恐怕早已不是生疏之物;尤其对我们中
国人来讲,无论是在欢乐、悲哀、愤怒或肃穆礼敬等那种景况下,似乎它都可以派上用
场。所以没有谁会说他竟不知道“鼓”是一种什么东西。然而,话又说回来,若说起鼓
是大约3000多年前商代一位叫巫咸的人所发明的,这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而事实上,
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说下来的,而且大多数现代辞书之上也都仍旧
衍承了此种传说。说来也怪,山西这地方的锣鼓就是有名,其中尤其是传说中的尧都平
阳、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那一大片地方,那锣鼓如今确实已然是敲得威风满天下了,常
常把那些洋鬼子也敲得倾倒一大片。而更怪的事情是,确确实实至今已知最早的一批原
始之鼓竟也是在我们前面讲的那片土地上发现的。1980年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省
襄汾陶寺村的6座墓中出土了七具用鳄鱼皮蒙制之“灵鼍之鼓”,用挖空了的树干作鼓腔
的夏代木鼓遗痕,其中建鼓1面,悬鼓2面,扁鼓4面。其年代约在4200年前的古人类
墓葬。显然,这七具木鼓所在的年代要比商代巫咸还要早至少近千年的时间。关于鼓的
发明有多种说法,有说夔是一种动物,其形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皮如鳄鱼,出
入水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舜帝得而杀之,令巫咸用夔皮制成鼓。
据上分析这鼓应为尧、舜时期的巫咸所发明,而并非商时巫咸所作?
宋徽宗注重算学,把算学列入学校的制度里,在大观三年三月,下诏以孔子为师,
十哲配祀,把古代著名算学家罗列出来,搜集他们的事迹,绘出画像挂于两廊,对这些
算学家追赠封赐予爵位,以巫咸、风后、箕子、大桡、商高、常仆、容成、鬼臾区、隶
首九人为算学公爵。以卜偃、史黑等二十八人为算学伯爵,以祖冲之、李淳风等二十人
为算学子爵,以刘微、洛下闳等九人为算学男爵,共四等六十六位算学家,巫咸排为第
一位,巫咸是最早的算学家。
据《晋书》,武帝时,太史令陈卓(《隋书》作三国时吴大史令)总甘、石、巫咸三
家所著星图。《隋书》始立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并注占赞,总有二
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
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其《星传》尚有存焉。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
《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
《晋书》 唐虞之羲和,夏朝之昆吾,商之巫咸,皆掌著天文,所传之三家星图,巫
氏与矣。邹淮《历书》巫咸星图,所列星座十又九焉。星官之书记载:自黄帝始。高阳
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夏有昆吾,殷有巫咸,周
之史佚,宋之子韦,鲁之梓慎,郑之裨灶,魏有石氏,齐有甘公,皆能言天文、察微变
者也。汉之传天数者,则有唐都、李寻之伦。光武时,则有苏伯况、郎雅光,并能参伍
天文,发扬善道,补益当时,监垂来世。而河、洛图纬,虽有星占星官之名,未能尽列。
巫咸首测天文,制定历法,他曾为归藏经作序,穷研事物变化的道理,他精研天文、
细察星斗、确认群星浮游于无垠的太空,气体构成无限的宇宙,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
星家、为测天文之首也。《 古今图书集成·岁时节》一章里讲到伏羲初置元日,轩辕初
置二社,楚怀王初置寒食,秦德公初置伏日,汉武帝初置三元,齐景公初置端午、重阳,
晋平公初置中秋,神农初置腊节,巫咸初置除夕,各个节日由来有自。以十二月三十日
为除夕,以春夏秋冬一个时序结束为一年,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巫咸最早进行
对天文方面的观测、研究,并掌著当时的天文学部门,绘制出有十九座星系的巫氏星图
流传于世,为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是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巫咸其人从神农氏到商朝,历经三皇五帝到夏、商二朝诸说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种历史记载渐渐出现了分歧,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词。
笔者根据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认为:一、巫咸确有其人,从近代出土的甲骨文
里称之为“祖咸”,或曰“戊”,不下四五十条。经考证,巫咸乃死神,死神照例为人类
之祖。甲骨所称的祖咸非商人一族之祖,实乃全人类之祖而已。“巫咸”之名已见甲骨,
可见其来我国之早。
巫咸这个名字起初是个官名,并且是世袭的,子继父职,见(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载:伊陟赞言于巫咸。◇集解孔安国曰:赞,告也。巫咸,臣名也。正因巫职
是世袭的,这就是巫咸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原因所在,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巫
咸不止一个,而且有多个巫咸,曾经被敕封为丞相官职的就有三个,第一个在黄帝时代,
黄帝与炎帝争斗于涿鹿之野时巫咸为将军。第三个被敕封的是在商朝太戊帝时期,巫咸
被封为宰相。第二个是在唐尧时代,据晋代郭璞《巫咸山赋》载,唐尧时有一御医巫咸,
他以鸿术为帝尧医,深得尧心,并封为良相,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山中,并封巫咸
所住的地方为巫咸国,巫咸的儿子自然是巫咸国的国王,后被巴国兼并成为巫郡,有趣
的是这座山城共有大街和小巷十二条,分别以巫山十二峰命名。巫山在长江北岸大宁河
口上,是四川省最东的县城。秦汉时巫山称巫县,隋朝始用今名。巫山十二峰分别座落
在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六峰,各距县城约10-30公里不等。乘船过峡,
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江南六峰有:“净
坛”、“起云”、“上升”陷于岸边山后,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进入峰区,
万千景色,应接不暇。登高远瞩十二峰,则有若翔者,集者,鳞者,角者,流者,峙者,
与夫突而弁者,障而蔽者,变而幻者,翘而秀者,千奇百怪,纷列目前,殆不可名状。
登龙峰:此峰所在之山有峰峦6座,由低而高,蜿蜒上升,如卧龙登天之势。
圣泉峰:峰下有甘泉,终年涌不尽。
朝云峰:峰前清晨云雾特浓,朝阳照射,彩云飞舞,峰若乘云。
神女峰:峰巅一石,犹似秀女,如神女立江天而远眺。
松峦峰:峰顶松杉茂盛,苍翠葱郁。
集仙峰:峰上有多座山岩林列,形如群仙相会。
净坛峰:峰顶平旷如坛,上有碧渊。
起云峰:峰高入云,云气时聚时散,变幻莫测。
飞凤峰:峰峦蜿蜒而下,两旁山坡犹如凤凰展翅。
上升峰:山势突兀,呈拔地飞腾之势。
翠屏峰:形如一扇屏风,漫山苍翠。
聚鹤峰:峰顶奇石峥嵘,林木常青。
紫阳山与瑞石交界,山顶有一组怪石平地而起,称为巫山十二峰。古人因岩的形态,
起名为笔架、香炉、棋盘、象鼻、玉笋、龟息、盘龙、舞鹤、鸣凤、伏虎、剑泉、牛眠;
又因为这些岩石酷似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因俗称为十二生肖石。旁有一石状如倒伏的瓢
羹,取名瓢羹石。现在小三峡上游往东北,就是巴楚交界的神农架,那被荒芜了的古镇、
盐场,绝壁上的岩棺群、千年旋转的水车、激流古道、悬岩的栈道,还有野猪出没的村
寨,都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盐泉、山野峡谷、巫师升降集聚的洞窟,都在证
实这是远古人类怎样的乐园。几代人、十代人、百代人在此生存繁衍。
巫咸为官名,从姓氏起源里也可看出,因为早先的原始人没有姓氏只有名,最早的
姓出现在黄帝时代,那时的姓氏当中没有巫这个姓。巫姓是出现在帝喾之后,据古籍云:
帝喾纳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原,生弃(即:后稷), 后生一子:台玺。次妃有娥氏,
曰简狄,生契,三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尧,四妃訾管氏,女曰常仪,生挈。纳二侧
室,一个生二子:阏伯、实沈,一个生三子:叔戏、晏龙、巫人;后又纳羲和为妃,生
十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续牙、厌越。又据巫氏族
谱记载:《 参庐记》云:帝喾高辛氏之支子巫人,字乾,乃黄帝轩辕氏之裔,采郡於青
州山之西平阳立郡,由斯名山西平阳郡封巫氏系属平阳郡。又按((罗泌路史)) 云:巫
人为高辛氏之才子,显於唐虞,于公元前2435年封於巫,乃帝喾之裔,称八元、阏伯、
实沈、叔戏、晏龙、巫人、绩牙、厌越、为虞布五教,与八恺称十六相( 又作十六族),
这是巫姓的起源,后来巫彭、巫咸、巫访的后裔也以巫为姓,巫咸的后裔还有以咸为姓
的,因此,“巫”、“咸”二姓同为一宗。
二、巫咸名字的由来,根据有关资料分折:“巫”为上古的巫师,巫是当时社会的
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医药学家,世界文明的创始人,原始人类
的带头人,后来逐渐上升为氏族的“酋长”---一方的首领(诸侯)----一国之主(君王),
在巫政合一的巫王时代,巫者为王和王者兼巫,巫是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用巫字而命名
是最高的称呼,巫咸的名字就有这种含义。据有关资料记载:巫咸是灵山人,即现在四
川的巫山县人氏,他擅长医术,又懂巫术,他融医和筮于一体,医术和巫术都相当高明,
祝鸟鸟坠,祝树树枯,论断如神。据光绪《巫山县志·沿革》云:“唐尧时巫山以巫咸得
名”。《艺林伐山》云:“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
名。”民间还传说,巫咸是一个神医,把楚国国王多年不愈的头风病治好了,国王封山在
此,死后葬在南陵山(今巫山城对岸)上,得名巫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
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
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爱在。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
之首,是鸿医的始创者。巫咸的“咸”从所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1、星
名有咸,在《漢書?天文志》有「咸漢,星出西北。」2、卦名有咸。3、咸有依赖的含义
如民心所向,百姓咸赖;4、咸有统一的含义如:望重朝野、诸侯咸归;《周易》有“万
国咸宁”的记载。当时国家正处在政治动乱时期,外患内忧不断,阶级斗争相当复杂,
群雄并起,诸侯称霸,战火迭起,大分裂、大混乱的阶级连年征战不息。国王十分强调
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王用“巫咸”来命名是有现实意义
的。因为巫咸这个官职主要是卜筮与天神对话,因此国王祈盼老天爷保佑国家能够安定
团结,诸侯咸归。5、还有一种可能是咸字在当时表示“鹽”,鹽這個字,就文字發展的
歷史說來,是最晚出的。可能是周代才有,殷商年代都還沒有。那末,周代以前已經有
食鹽了麼?有,又怎樣稱呼,怎樣寫法呢?全国有很多地方产盐,再加当时还在造字阶
段,因此,各个地方的叫法、写法也就不一样,如:有考慮到鹵字、有攷慮到宓字、有
考慮到臨字、有攷慮到監字、有攷慮到盬字。有攷慮到鹽字、有攷慮到鹺字、有攷慮到
靈、而巫山这个地方则攷慮到咸字。咸字從戈,與人、口。示鹽之味具刺激性。加心,
為感覺之感。加水,則味減,故為減退之減。箴、鍼皆取鹽味刺激之義為字。咸味為人
人同嗜,鹽溶于水,集體易得平享,故又引伸為普遍之義。故可設想:咸字即古用以表
示食鹽之字。皆依食鹽為義。即必有一個地區曾呼食鹽為「咸」。凡此皆可說明咸字在
我國文化史上,產生很早。
巫山能成为臷民之國,只緣大寧的寶源山,有兩眼鹽泉湧出鹹水來,經原始社會的
獵人發見了。(相傳是追神鹿至此。鹿舐土不去,被殺。因而發覺其水能晒鹽。)進入煮
鹽運銷之後,這個偏僻荒涼的山區,曾經發展成為長江中上游的文化中心(巴楚文化的
核心)。即《山海經》說的「臷民之國」,又叫「巫臷」,又叫「巫山」。(今人稱巴峽南
北岸山為「巫山十二峰」,以北岸神女峰為主峰。乃是唐宋人因宋玉《高唐》、《神女》兩
賦传會成的。其實宋玉所賦的「神女」是指的巫鹽。巫溪沿岸諸山,才是巫山。)《大荒
南經》說:「有臷民之國,為人黃色。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巫臷民?姓,食
穀。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郭璞注:「謂自然有布帛、穀物。」)爰有歌舞
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穀所聚。」此書描寫極樂世界,都
用鸞鳳自歌舞來形容,如「丹穴之山」、「軒轅之國」與「嬴民封豕」皆然。此言臷民不
耕不織,衣食之資自然豐足,豈非因為他擁有食鹽,各地農牧人,都應其所需求,運其
土產前來兌鹽,遂成「百穀所聚」之富國乎?由于食鹽的產地不普遍,尤其是在当时交
通不便的情况下,因而食盐显得更为珍贵、紧缺,人類自來就很重視食鹽的消費。因为
食盐是人類生活不可一日離開的食品,盐生百味,盐生体力,盐生智慧,它在原始社會
裏,能起推動社會組成,和發展前進的作用。可以說,食鹽是最早推動商業發展的商品。
人類文化,總是從產鹽地方首先發展起來,並隨着食鹽的生產和運銷,擴展其文化領域。
產鹽之地,便會成為最繁榮、最富裕和文化最高的核心地位。正因食盐的珍贵和重要性
古人用神女来形容它,因此,用巫和咸组成的名字,是表示美丽和希望的象征!
三、巫咸所在的年代,第一个巫咸大约在炎黄时代,或许更早些,从《路史·后纪
三》谓神农使巫咸主筮,《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御览七九引《归藏》:
昔黄帝与炎帝争斗于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在《文选·高唐赋》引《襄阳耆旧传》
载:“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说明炎帝神农氏与巫
咸必定有某种渊源关系,从而可以证明第一个巫咸和炎帝、黄帝是同一时代的人。
越夏而商,在商王太戊帝时有巫咸宰相主政的历史记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
本记》中有着较为详情的类似记载。太戊帝是在其兄雍己帝去世后继承帝位的,但他骄
横不羁,遂使政道渐失。有一天宫廷内突然有一棵桑树与一棵谷树缠合交生,一夜之间
竟长得有两个手掌合围那么粗。众人深感奇怪,桑谷都是野生之木,竟合生在宫内?太
戊帝知道后也觉得不是好兆,会是国衰之象吗?他颇为惧怕,就先去询问宰相伊陟。伊
陟正色回答道:妖异现象的产生和国君不修王政有关,现在国君应当马上修养自己的德
行。随后伊陟又将此事告诉大臣巫咸,共商如何匡正太戊帝的失政行为。巫咸为此专门
写了《咸义》《太戊》等数篇文章,畅言治国之道,苦苦告诫规劝太戊帝。在两位大臣
的谏佐下,太戊帝终于去恶从善,修身养性,使商朝中兴,诸侯归顺。春秋战国时,楚
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后,更加伤国忧民,曾在(离骚)中疾呼,巫咸夕降兮,怀椒糈
而要之!
在上古小说中也有记载:商朝太戊帝登极后,颇怠政事,有桑谷生于殿庭,主不祥
之兆,太戊帝自此大赦天下,修先王之德,广行仁政,后桑枯谷隐,伊陟宰相又奏“有
臣巫咸、紫扈二个贤孝忠直,现在外藩为官,皇上可取用之”。帝大悦:即发旨差使,命
宣二人入朝辅国。后经巫咸、紫扈辅佐治政三年远方四夷之国。皆遣使纳款。重译而至
者,大小凡七十六国,大修汤王之典,益行仁政,天下大治,商道复兴,众诸侯朝贺,
进号中宗。商王太戊帝崩,太子仲丁嗣位。时有西方蓝夷作乱,拥兵十万杀至边庭,伊
陟奏曰:可命巫咸为帅,白有作先锋,领兵三万,去征蓝夷。蓝王乃西番国王陈严,与
商将巫咸元帅对于阵前,先由西番先锋方风与商将白有先锋大战四十回合不分胜负,巫
咸在关上看见蓝兵虽勇猛但无谋,即令鸣金收兵。次日巫咸设埋伏计,引蓝兵入关,用
枪刺马上将、刀砍马下足,蓝夷大败。巫咸大获全胜,出榜安民,大赏三军,班师回朝。
帝闻巫咸征蓝夷得胜,大喜曰:“巫卿真干国良佐也”!封巫咸为左丞相。
在巫氏族谱上也有相应的记载:十七世祖巫咸,名举龄,讳咸,字履详,号晋和,
商学术之士,山西夏县人氏,始祖巫乾的第17世裔孙,少年素有大志,胸藏万事卷,
仕商辅佐大戊帝,官封左丞相。巫咸主政,修明政事,清正廉明,望重朝野,商道复兴、
诸侯咸归。
巫咸死后,以其子孟贤为相,巫贤也博学多才,宛有他父亲风范,辅助祖乙帝。巫
贤执政倡言行辞,为全民乐道,他克尽其职,为民作想,治国有方、天下大和、社稷中
兴,诸侯宾服、万民敬仰!官封右丞相,也有贤臣之誉。《尚书》中记载这对巫氏父子
都是商王朝的有功之臣,见巫相冈石刻。
四、商相巫咸里籍及墓地的争议:巫咸一生勤政活了90岁,巫咸病卒,祖乙帝赠
封巫咸为征夷侯。据巫氏族谱记载:巫咸享寿九十而殁敕,葬锦屏山,壬山丙向立有碑。
配黄氏,敕封一品夫人,生卒失考,葬夏县城南架上盆形子山午向有碑。生二子:圣连,
字孟贤、圣延(失考)。注:巫咸死后葬锦屏山,不知何处。巫氏族谱始于北宋建隆二年
(960年),由处州通判巫清(福建省宁化县人)主持修纂。而巫姓的起源早在帝喾时代,
那时尚未文字记载,到商朝中期才有文字记录。而巫氏族谱从一世祖巫乾开始起代代清
楚世系分明,北宋距巫乾赐姓已有3395 年的历史,北宋距巫咸殁卒也有2443年的历史,
既然没有文字记载,只凭口头流传,和典籍上的片言只语纂编而成,所以巫咸死后葬锦
屏山只能作参考。
在巫氏族谱中又有另外二种说法:第一种说巫咸死后葬于瑶台山,山左有谷,命名
为巫咸谷,山麓有巫咸父子祠。据山西省夏县县志记载:瑶台山位于县城东南方向2公
里处,系中条山前沿一突出山峰。“瑶台望月”素称夏县八景之首。峰顶原建有“太虚观”,
内有一“镇方塔”。山腰建有“望月台”,相传夏桀王和宠妃妹嬉每逢中秋便到此玩景尝
月。脚下是“巫咸坟”,又名“父子宰相坟”。在《水经注》《汉水·地理》和北宋的《太
平寰宇纪》中也说陕州(陕西)夏县有巫咸山,山下有巫咸祠。更有夏县的历代县志,
都将巫咸父子载入邑内的“贤才”之列,其居所名“巫咸里”、“商相坊”,除此还有巫咸
的祠、墓、庙,山、河、谷,均以巫咸命名。明弘治年间县令姜洪重修巫墓时,墓前石
兽犹存。经历代修葺的巫公寺、观、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夏县的一大名胜。当地
乡民有八月十五集会祭祖祀巫的传统,在瑶台山前闹社火,唱大戏,跑神马等热闹非凡。
祠门的古楹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瑶台山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其自然形状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起的身
姿几乎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圆锥体。论海拔它其实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样子,然而若
论其锥体的相对高度,却高至181米,与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
而且还真的表露出一种神圣与非凡。山底圆,山顶也圆。据勘测,山底的直径约为500
余米,而山顶的直径则是51米,后者刚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这不禁使我们自然联想
到了古时的坛类建筑物的基本形状,如北京天坛一类祭祀之坛,事实上即是如此模样。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去追溯,最早的原始祭坛据说最初均是由自然山体而渊源的。瑶台
山就是一处原古先民用作原始祭祀(例如祭天)的自然之“坛”。瑶台山之所以又有巫咸
山的叫法,原因就在于当地古人恶于闻夏桀其名,故有改“瑶台山”为“巫咸山”之事。
实际上千百年来这两个名字是一直同时并行于世的。例如,元明之后夏县古八景中一直
就有“瑶台月夜”一景闻名于天下州县之中。
过去的巫咸父子墓地,据说不仅封山高大并有砖墙环绕陵园,而且宏阔的陵园中到
处是参天古柏与历代名人碑碣。直至本世纪初,巫咸祠墓仍然完好保存着,后则祠庙毁
于日寇之手,仅有墓冢幸存至今。
明代的《大明一统志》也记述“巫咸顶在夏县南五里,《隋书》名巫咸山,相传殷
巫咸曾隐居于此”。 据当地居民说:这里汉前就称“巫咸山”。
巫咸河之迷,据山西运城市解州县志记载: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
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
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其北有尧梢音消水,一谓之巫咸河。大
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復结,故人谓之“无咸河”,
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
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在巫氏族谱中还有一种说法:在江苏常熟县海虞山上也有巫咸墓,并建有《双相祠》
又称《巫公祠》十八祠中列为第一祠,到了北宋徽宗政和年间,部使奏闻,曾加封巫咸
为扶业王,入祠受祀典。清朝崇尚祀先贤。曾赦封江苏省常熟《巫公祠》,春秋两季皆祭
餮。
巫公祠位于雅集亭之右,旧时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贤。据邑志载,宋庆元间邑人在
虞山之青龙岗掘土得一古碑,上书“商相巫咸冢”五个古字,县令孙应时遂建其祠于言
子祠之夹室。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胡凤请于巡抚、都御史陈祥,提学章衮,始
正式檄文建殿及飨堂各四楹于虞山致道观西侧,立石门,表曰:“商贤相巫公祠”,并置
司春秋致祭。国子监祭酒、邑人陈寰撰记。明季,被练兵官占为公署。清顺治十年
(1653年),王梦鼎、邵灯等将祠改建于昭明太子读书台之左侧,钱谦益撰记,旋废。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县杨振藻以宾汤门外东庄废庙改祠,迁巫咸木主祀之,后
亦废。乾隆九年(1744年),储粮道觉罗雅尔哈善重建于游文书院旁,并撰记,同祀巫
咸巫贤父子。陶贞一亦撰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祀于游文书院之西厅。咸丰
十年(1860年)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复建于院后山麓。建国后又毁,1985年
市园林管理处斥资5.6万元重建于今址,现辟为公园茶室。在巫公祠后山坡六块巨石上,
分别镌刻“寿”、“富”、“康”、“德”、“考”五个大篆及“味石主人题、东林土书”(即
朱宪斌、王朝瑞)。稍前矗立一巨石,西向刻楷书“适可”两字,上镌小字行书“昨夜
飞来”,系近代书法家、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所书。附近有石洞,洞口镌楷书“壁磊”
两个字,边镌“乐乎”两小字。还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言汝泗楷书“山辉川媚”
四字,行书“松风水月”四字;乾隆十一年(1746年)粮储道程光炬书“蒙泉”两字等。
以上石刻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史记·卷三 《 殷本纪第三》)也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
戊立伊陟为相。集解孔安国曰:“伊陟,伊尹之子。”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
集解孔安国曰:“祥,妖怪也。二木合生,不恭之罚。”郑玄曰:“两手搤之曰拱。”○索
隐此云“一暮大拱”,尚书大传作“七日大拱”,与此不同。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
“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索隐刘
伯庄言枯死而消去不见,今以为由帝修德而妖祥遂去。伊陟赞言于巫咸。◇集解孔安国
曰:赞,告也。巫咸,臣名也。”□正义按: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虞山上,
盖二子本吴人也。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集解马融曰:“艾,治也。”作太戊。帝
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集解马融曰:“原,臣名也。命原以禹、
汤之道我所修也。”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
兴。巫贤任职。
唐人《史记正义》还说,海虞山上,有商代巫咸、巫贤冢,并有巫咸祠。此说明唐
以前已把虞山作为巫咸活动地。2000年在虞山北坡发现宋代摩崖石刻“巫相岗”。
在《东汉越绝书》也记:“虞山者,巫咸所出也,虞故神,出县百五里。”说的就是
巫咸出生在离吴县百五里(古代计量单位)的常熟虞山。
到了梁代,常熟有一块招《真治碑》,据志书记载此碑是汉天师十二代孙张道裕在虞
山南岭下建招真治(后改称致道观)时所立。元代碑失,但碑文留在文献之中,碑文中
除了《越绝书》中的意思外,还进一步说明“咸居虞之小山”。虞山北确实有低丘名小山,
近人常将今小山村称为商相村。
晋代,《徐广史记正义》又记:“巫咸冢在海虞山上,子贤亦葬其侧”,他明确指出
巫氏父子俩的墓址是在常熟虞山上。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里又在徐广记载上加按语:
“巫贤,吴人。今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有巫咸冢及巫贤冢。”
北宋的《吴郡图经续记》中,还把苏州与巫咸联系起来:“吴郡,古八门。其一平
门曰巫门,巫咸所葬”。苏州八门中出平门可至巫咸所葬的常熟,故平门又称之为巫门。
除此,南宋的《吴郡志》也记述:“虞山,今为海巫山,山即巫咸所出,海虞即常
熟也。”常熟古称海虞,是为记念虞仲;又称“海巫”,则是为记念巫咸。
除了文字记载,明代以后的多数《常熟县志》进一步提到,宋代时在虞山西岭发现
过巫咸墓碑,县令曾着人在其旁修墓立碑。综上所说可以看出,东汉以来,巫咸就被传
载为出自常熟的吴地人。
由于晋、吴二说并存,势必引起后人的考证与质疑。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的
“巫咸父子墓在虞山,子巫贤本是吴人”按语,其中的一个“本”字,就可以看出争论
在唐代之前就开始了。但最激烈的时期却是在明清之际。虽然自汉至唐的诸多典籍中,
确记巫墓在虞山,可当巫墓在唐代从虞山湮没后,就有人开始怀疑了。然而到了宋代,
巫墓忽露踪迹。那是在宋嘉定年间,山农于虞山青龙冈(即现今小石洞地段)锄地,发
现了一块刻有“商相巫咸冢”五个隶书大字的古碑,县令闻报后即组织修墓建庙、撰文
立碑,很是热闹了一番。此后从明代弘治到民国,历代《常熟县志》都竞相记载。
巫咸争纷的起源,很大部分源自虞山巫墓的湮没,及墓址的失记。虽然明崇祯《常
熟县志》中有“墓在青龙冈,传者曰青龙冈乃宝岩者别名”之说,但宝岩又在何处?现
今常熟人只知西门外有宝岩湾、宝岩河、宝岩村,哪一处是青龙冈的别名?即使明代大
学者钱谦益,在读了巫公祠堂碑后,也同样感到困惑:“小石洞后有青龙涧,山势自西
趋东,正当西北隅山(虞山)之发脉处,谓之咀宜,然亦非确据也。”另有明代诗人王
宾,游虞山时也因找不到遗址而深感遗憾,留下了“旧说巫咸已上天,楚人歌里亦千年,
相传住处今何在?一座青山县廓边”这样的诗句。可见“青龙冈”“青龙山咀”在明代
已鲜为人知了,这无疑给寻巫者带来更多的困难。到了清代,质疑者更多。不但对碑文
内容、时间有怀疑,还对商相巫咸是否邑人也持怀疑态度。但也有持坚持态度的,如苏
州清代学者徐嵩、张大纯在《百城烟水》中仍持肯定观点。
然而,时隔几世纪,一个意外的发现似乎给寻觅者带来格外的惊喜。那是2000年
6月4日,一支由苏州和常熟两个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正在虞山西岭的“小石洞”一带
调查石室土墩,当行至“小石洞”上侧半山腰时,意外地在茂密树林的荆棘丛中发现一
堵横亘于山坳深处的石幕墙,形态呈东西向排列,绵延80余米,高达6至10米,气势
宏伟。而石壁最西端一块宽5.8米、高2.4米的岩石从树丛青苔间隐约露出字痕。考古
队迅速加以清理,两天以后,岩石上终于露出三个辟巢大字--巫相冈,字径高达1.9
米,宽1.5米,钟鼎文体,用双勾法镌刻,苍劲古朴。这一发现使群情振奋,考古队马
上拓宽勘察面,又在上方约50米处再度发现石刻,石状如龙头,石色呈青,沿山脊线
向东延伸达300余米,起伏蜿蜒如同卧龙。龙头石高4.8米,长14.3米,石面阴刻“龙
门”两隶体大字,字径宽至2.7米。高1.9米,恰与下侧的“巫相冈”遥相对应。两处
字体之大为虞山已见石刻中之最。经考证,石刻为宋代古迹。
随着“巫相冈”的重现,不但当年钱谦益对“青龙冈”的疑问可迎刃而解,而且如
此宏大的摩岩石刻也显示决非古代个人能力可及,这证明,宋代发现“商相巫咸冢”的
古碑后,官方确实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纪念活动,除修墓立碑外,还在青龙冈石壁上刻石
作记。然而,光有这些还不能说明巫咸就是吴人,常熟虞山上的墓就是巫咸的真墓,因
为疑问依然存在,例如为什么吴、晋两地都有巫咸的墓、祠、碑等物?巫咸如果是吴人,
则商时吴地尚属断发纹身的荆蛮之时,他如何有能力进入相对来说已高度发展的中原、
且当上了高官?如果是中原人,又为何死后葬到千里之外的荆蛮之地?一系列问题尚无
圆满答案。
巫咸虽然官至相位,并且还是个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算学
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曾经写过很多关于治国安民的措施,以及天文、算学、医药
学论著,如《咸义》《太戊》等数篇文章。但由于身处甲骨文时代,没有留下什么记载,
直至汉以后才能见到典籍史料中的片言只语。无法找到更有充分的理由来证实,因此对
巫咸父子的里籍与真墓所在也就无法下决论。不过有二点可以肯定,1、巫咸的祖籍是
山西夏县,从巫氏族谱可以证实,《 参庐记》云:帝喾高辛氏之支子巫人,字乾,乃黄
帝轩辕氏之裔,于公元前2435年封於巫,由斯名山西平阳郡封巫氏系属平阳郡。夏县
属平阳,巫咸是巫乾的第17世裔孙,因此,山西夏县确实是巫咸的祖籍。
2、巫咸一定在常熟生活过,就不知在为相之前还是为相之后,从伊陟向商王大戊
帝推荐巫咸时说:“有巫咸、紫扈二个贤孝忠直,现在外藩为官,皇上可取用之”。帝大
悦:即发旨差使,命宣二人入朝辅国。从外藩二字可证明巫咸当时并不在殷地,外藩指
的是何地,是否就是吴地也很难说。巫咸的祖籍虽然是夏县,但是,巫咸是否就是在夏
县出生长大,还是上辈什么时候移居到常熟也很难说,或者说巫咸在夏县出生,长大后
到吴地工作也是合理的事。巫咸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并且忠直贤孝,是个难得的将才,
虽处荆蛮之地,但他是皇帝轩辕氏之裔,因此,他同样可以进入中原做大官,这种可能
性很大。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从御览七九零引外国图云:(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
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去南海万千里。)可译为:殷帝大戊派巫咸到祖国各地去传教,
宣传殷国的文明和优越的殷国政策,吴地在当时尚未开发,称南蛮之地,常熟古时称海
虞,是否可以把南蛮和海虞结合起来联想成南海,这就是说,巫咸最后到了(离殷地即
河南省偃师市很远的地方)南海,即现在的常熟,并居住在那里。从当时的社会状况看
也符合这种规律,自太戊帝登极后,他颇怠政事,因他骄横不羁,遂使政道渐失。伊陟、
巫咸二人畅言治国之道,苦苦告诫规劝太戊帝。在两位大臣的谏佐下,太戊帝终于去恶
从善,修身养性,使商朝中兴,诸侯归顺,远方四夷之国,皆遣使纳款,重译而至者,
大小凡七十六国,这时的太戊帝是多么地高兴。他主张天下一家,提倡同领邦友好相处,
保持一统山河,与各民族团结和睦。这时周边的大小国家都归顺于殷,但是离殷地较远
的地方,如吴、越等国还没有归顺於殷,因为他们还处於南蛮之地,需要开化,只有等
他们开化好了才会归顺於殷。派谁为特使好呢?他想了想派巫咸去做传教士最为合适,
因为他具有治国帮邦的才能,再者,吴越蛮人信巫,崇拜祖先,敬畏鬼神,巫咸又会卜
筮,于是他派巫咸为使前往吴地传教。巫咸到吴地后和当地的人民一起,发展生产劳动,
并给吴人当老师,向吴人传授中原的文明知识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宣传殷国的优越政策,
向吴人灌输殷人的革命思想,从而开化南蛮,促使吴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后病死在
吴地。
至于他死后的葬处也不难解释,不管巫咸死后葬在何地,在他的家乡也同样会遵照
殷国的惯例,按大臣的墓葬形式来给他筑墓建祠作为纪念。如同三国宰相诸葛亮死於五
丈原,但在蜀国的成都,他原先居住的襄樊古隆中等地,同样有诸葛亮的坟墓和宗祠等,
这样的事例很多,这大概也是中国的特例,一旦出现个名人,在他里籍及墓葬地上总会
有一番混乱、一场争夺战。所以,巫咸的坟墓在夏县和常熟二地并存这毫不见怪。至于
那个是真坟那个是假坟,因年代久远,再加上当时尚处在甲骨文时代,已无资料可查了,
就像黄帝陵和炎帝墓一样一时难以说得明白透彻的历史之谜了。总之,巫咸一定在常熟
生活过,并为吴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隔九百多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公
元前583年)又有巫臣、巫狐庸父子大臣从晋国出使吴国,献联吴制楚良策,教吴王以
战车骑射之兵法,而吴自此北通於晋,得以雄霸诸侯。可见巫人与吴地确实很有缘份,
正因当年他们千里迢迢地从中原碾转来到东海之滨,才使荆蛮之地燃起了文明的火焰,
时光虽过二、三千年,只因巫人从中原带给吴人的文明知识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才使一
个落后的夷蛮之地逐渐发展长大,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现代高科技的中、大城市,成为我
国经济腾飞的龙头。